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还在文革当中,一批专家、学者、老知识分子被下放到沂蒙山区农村改造、劳动。其中,有位后来闻名鲁南苏北著名画家王小古先生。他在当时临沂县相公公社一所学校,并不任教,而是具体做一些零活,如看管果园、养猪等等。
在老画家百无聊赖的时候,一位中学生慕名而来,向他学习绘画。这名学生就是徐小廷先生。那是,他是发自肺腑热爱艺术,跟一些来自大城市的下乡知青学习素描等相关绘画知识。后来。听说到,王小古先生是位大画家,就主动拜访。
时间过去尽四十个年头了,徐小廷还依稀记得当时情景。老画家虚怀若谷、诲人不倦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不仅仅为他画了一张画像速写稿,并写了要练习的书法数目。从此,两人建立深刻的友谊。徐小廷在王老先生的指引下,走上绘画道路。
改革开放初,王小古先生工作得以安定,心情舒畅,编写了《花鸟画技法十三讲》,开始举办一些绘画班,为沂蒙山区播下了美术传播的种子。时至今日,当时,受教的一大批画家都已学有所成,创作出了喜闻乐见的作品。
徐小廷先生谨记老师教诲,沿着继承传统、学习传统的路线,在生活中注重观察,不断丰富自己的笔墨语言,形成了自己清晰典雅,大气自然的面貌,从某种方面来说找到了艺术真谛。他的作品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重视写生。明清以来,花鸟画高峰从宫廷逐步走向了民间,无论是徐渭大写意,还是恽寿平没骨花卉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尽管画家没有多高的功名、地位,但是他们杰出的艺术才华备受人们青睐。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作品来自生活,有自己独特观察和体验。徐小廷跟随老师学画,意识到学习不是抄袭、模仿,而是学老师作画方法,创作理念。格外重视写生,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自然大气、清新。
讲究用笔。从开始写颜真卿的楷体,到写王羲之的行草,徐小廷多年来孜孜不倦练习书法,对绘画领悟日益加深。他觉得以书入画,并不是单纯用书法方法来绘画,更多从书画同源,源自内心的抒写性,来理解绘画。创作过程中,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笔笔生发,笔断意连,一气呵成。画面给人扑面而来的简洁明快的轻松自由、洒脱之感和浑然一体的大气之感。
画有个性。吴昌硕曾说:成自家面貌,经半世辛苦。创作贵有个性,形成自我风格。达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尤其是花鸟画,经历上千年的传承,留给画家进行创造的空间并不多。徐小廷经历,师法古人、师法自然过程,逐步走上了师法心源。创作过程中,笔随心运,意到笔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徐小廷的作品朴素、自然,大巧若拙,给人第一印象并不深刻,甚至有些粗狂的感觉。但是细细品味,就会觉得这样的作品难能可贵之处,没有跟随名家大师式的做作,没有闭门造车式的制作,更没有流水线式重复。好像来自田园的歌者,一路不知疲倦唱着前行。(中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