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德策本报通讯员 曹原 刘卫东
“我们村的面条不仅是儿童和老人喜爱的食品,也受到了年轻人和外村人的认可,现在我们做的鲜面条供不应求。下一步我们打算把做面条的技术教给村里的贫困群众,带领他们一块脱贫致富,让他们也尝尝‘幸福面条’带来的幸福滋味儿。”11月16日,在临清市金郝庄镇东张村,村民张新同告诉记者。2015年,张新同开办了面条作坊,由于面条新鲜口味好,深受十里八乡群众的欢迎,被村民称为“幸福面条”,张新同也成了当地技术致富的带头人。
2014年,东张村被定为省定贫困村,村民张新同和妻子王芳商量,现在国家对贫困村有扶贫政策,怎么才能用自己的能力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带领村民致富呢。夫妻俩左思右想,花15000元购买了一台面条机,决定从做面条入手。
“我胃不大好,经常愿意喝点面条。以前村里没有轧面条的,想吃只能自己擀。现在好了,每天都能吃上鲜面条了。”提起张新同做的面条,今年83岁的张芬琴老人赞不绝口。
张新同介绍,做面条“大有学问”,和面的软硬程度、面粉晾晒的干湿程度、当天的面条当天必须晾干,天气不好不能轧等等各个方面都影响着面条的质量。“无论什么事只要用心干,质量就会提高,现在我除了加工原味面条外,还有西红柿、芹菜、菠菜、红萝卜等多种蔬菜面条,也有绿豆、小米、红豆、紫薯等杂粮面条,很受欢迎,最多时每天能加工400公斤面粉的面条。”张新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