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40年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我40年的一路成长。”——2018年7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六十周年校庆之际,在中国科大同学交流会上,52岁的口腔护理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徐春生分享了自己人生上半场的心路历程。 □ 本报实习记者 王薛淄
求学之路培育钻研精神
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元年,这也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年,四个现代化的号角已经吹响,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再次转到发展经济、振兴国家的事业上来。当年9月,懵懂的徐春生进入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学习。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下,徐春生明白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才是改变寒门命运的唯一出路。“整个中学五年,我的成绩都是年级的前三名,1983年7月参加高考,我以年级第二名、全县第五名的成绩被中国科大近代化学系录取。”
1983年9月,徐春生来到合肥,开启中国科大的大学生活。“学习知识很重要,但学知识的能力更重要。”这是徐春生导师给予他最深刻的忠告。三年半的课程学习结束后,徐春生来到校激光化学研究中心的小楼,师从马兴孝老师、孔繁敖老师做准分子激光器项目的科研实习工作,从到北京机床研究所学习数控编程,到合肥仪表总厂、江淮仪表总厂、武汉塑料五厂等企业加工激光器配件,在两位导师的教诲下,徐春生不仅对“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有了深入的理解,还学到了永不言败、自尊自强的科研精神。
国企发展阶段重研究更重生产应用
1988年是中国企业家诞生元年,也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著名论断的一年,这也为企业家发展生产力——按经济规律搞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而此刻,正值毕业季的徐春生毅然放弃了去研究所工作的机会,按照国家双向选择政策,选择去国企工作。而对自己当年的选择,徐春生回忆道:“因为我一年半的科研实习都是与国企打交道,当时国企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都特别高,我在工业技术上又很有成就感。”
1988年7月,徐春生开始了他15年的国企工作之旅。
初入职场,根据企业的安排,徐春生开始到牙膏分厂牙膏车间实习,依次在投粉工段、制胶工段、制膏工段、水处理工段、灌包装工段劳动,直至成为一名熟练的产业工人。随后大约半年后,开始和几个差不多时间进厂的大学生联合组建QC小组,之后又转战牙膏分厂制管车间,为一线生产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做出了贡献。“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这些都是一线工人的工作,但我做出了超乎领导预期的结果,使我成为总厂乃至合肥市一轻系统的QC明星。”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