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加紧布局大数据
“大数据连接未来”,这让互联网行业看到了新的机遇,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大巨头正在加紧布局,而未来的生死存亡或要在大数据一战上见分晓。
很多人都比较疑惑,阿里到处撒金,动辄上十亿级的大手笔投资让人惊叹,更重要的是“不务正业”,一会儿买足球,一会儿又搞文化,一个电商企业如此扩张让外界觉得阿里创始人马云退休后“很不着调”。事实上,那不过是“烟雾弹”,一阿里的内部中层在采访中曾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马云的思路很明确,阿里未来要做的是数据公司。”
据了解,马云很早就意识到大数据的价值,曾经说过阿里巴巴集团价值最高的不是淘宝,不是天猫,也不是支付宝,而是阿里平台上所产生的大量数据。阿里巴巴、天猫、淘宝、支付宝、阿里金融产生的数据构成了个人、企业、商品和金融之间的完全数据链,这些数据能够让阿里巴巴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服务,而这些数据同时也能够给阿里巴巴带来不菲的收入。据悉,很多天猫和淘宝的卖家都购买了数据魔方、量子衡道等基于大数据的增值服务。
如果说阿里仍争分夺秒地抢“数据”,那么作为搜索行业老大,牢牢把住用户上网入口的百度则加速储备“人才”。在大数据这一前沿领域,全球的高精尖研究人才数据极为有限。李彦宏掌舵的百度也正在加大对大数据的布局,其推动成立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并亲任院长,吸引了一大批世界级科技精英的加盟,比如前Facebook资深科学家徐伟、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统计系教授张潼等,最近还挖来了“谷歌大脑之父”吴恩达。
拥有国内丰富的海量数据的腾讯,也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加大力度,上周五成立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启动与人大社会管理大数据中心首批博士后共同培养项目,双方将结合企业数据优势和高校研究力量,共同培养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端人才,并聘请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主任Luciano Floridi教授等为名誉顾问。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以BAT三大巨头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方面的布局加快,未来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用户也期待尽快看到由大数据连接的“未来”。文/本报记者 吴琳琳
财经观察
别让用户隐私“裸奔”
随着大数据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隐私,成为大数据应用的最大挑战。法律界人士师晓丹在其题为“大数据时代的法律应对”一文中甚至明言,大数据时代人人“被裸奔”。
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数据的贡献者,当你浏览网页、网购、扫描二维码、微博、微信以及安装手机APP时,你的个人信息、消费习惯、偏好,甚至你的社交圈子,就已经被大数据分析工具捕获。大数据分析工具使智能、高效地处理庞大数据成为现实,但同时它也能嗅探到你的所有信息,我们的城市在变得越来越智慧的同时,似乎也越来越危险了。
腾讯公司云平台部总经理陈磊日前在“大数据连接的未来”高峰论坛上也表示,腾讯曾经对90个要求用户用信用卡或银行卡支付的电商网站做过安全扫描分析检查,发现超过60个都或多或少存在安全问题,其中20多个的问题非常严重,存在包括盗取用户的身份、恶意去替用户消费等行为。
“今天我住酒店的时候,如果酒店的工作人员让我把信用卡留下,我是非常焦虑的,因为今天我们面临的互联网产品里的安全问题非常多。”陈磊如此表达自己的担心。
陈磊强调,“要做好大数据的服务,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息安全的问题。特别是对腾讯而言,首先发生的挑战就是安全的挑战。”
师晓丹也提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人类历史仿佛突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大数据面前,传统的保护手段显得苍白无力。传统的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手段“告知与许可”基本失效,因为大数据的价值不单纯来源于数据的基本用途,更多的源于数据的二次利用,很多数据在收集时并无意用作其他用途,而最终却产生了很多创新性的用途,这些都是无法事先告知的,也就没有所谓的事先同意了。传统的保护个人信息的技术手段“匿名化”基本失灵。
师晓丹建议,在传统手段无力的情况下,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需要新的治理思维,“告知与许可”的基本法律手段依然可发挥作用,但只适用于数据收集阶段,如浏览网页时普遍存在的cookie。此时应由用户选择是否接受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如果用户选择“否”,其任何数据不得被捕获。在数据的“二次利用”阶段,可考虑设置数据使用时效机制、大数据使用者惩罚机制、新技术强制适用机制。将数据使用限制在一定时效范围内,意味着大数据收集者不再可以永久地保留和利用数据。大数据的价值决定了个人信息保护不可能单纯依赖企业自律,大数据使用者的责任只有在强制力规范下才能确保履行到位,只有严格的罚则才能防止企业为了利润罔顾大众安全。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