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一线故事 > 正文
   

文明实践“金扁担”,挑起幸福“好日子”

2025-11-24 07:51:34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秋末冬初,走进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一幅乡风文明的山村画卷徐徐展开:整洁的街巷蜿蜒延伸,古朴石屋与现代化菌菇大棚相映成趣,“幸福食堂”里飘出阵阵饭香,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不断……曾经普普通通的山村,如今已经是“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这正是五莲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村晚”搭台

  唱响乡村文化“振兴曲”

  年三十的红泥崖村,文化广场总是灯火通明。一场由村民自编自导的“村晚”正在热闹上演。台上,秧歌扭得欢快,小品逗得人捧腹;台下,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掌声阵阵。

  “我们村的‘村晚’,不比电视上的差!”村民厉大爷笑着说,“每年国庆、重阳、春节,村里都组织演出,村里老人也有地方热闹了。”

  “村晚”不仅是文艺展示的舞台,更是凝聚乡风文明的纽带。红泥崖村以节庆文化为载体,将“村晚”打造成村民精神生活的“加油站”。在这里,传统戏曲、现代歌舞、乡土小品轮番上演,既传承了文化,也激发了村民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乡参演,更让“村晚”成为亲情与乡情的交汇点。

  在红泥崖村,节日从来不只是日历上的标记,而是全村人共同编织的温情记忆。

  这种以活动聚人心的做法贯穿全年——春节前夕,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总是最热闹的地方,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和馅、擀皮、包饺子,聊聊一年的收成,说说家里的喜事,包好的饺子第一时间送到独居老人家中;端午时节,家家户户聚在文化大院包粽子,年轻人向长辈学习传统手艺;中秋月圆,志愿者们亲手制作月饼,送到每一位老人手中。

  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在潜移默化中重构了乡村的人际纽带。“文化活了,人心就齐了,活动是最生动的文明实践。在包饺子、看村晚的过程中,村民的心贴得更近了,乡风文明也就这样悄然生根。”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深有感触。多年来,这位女支书敢想敢干、用心用情,带领红泥崖村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曾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幸福食堂”暖心

  托起老人“幸福梦”

  中午时分,红泥崖村“幸福食堂”里饭菜飘香。老人们陆续走进宽敞明亮的餐厅,排队打饭、围桌就餐,有说有笑。

  “在这儿吃饭,不仅味道好,还有人陪着聊天,比一个人在家强多了!”80岁的汤文龙老人感慨道。他的心声,也是村里130多位常来就餐老人的共同感受。

  红泥崖村创新“互助养老”模式,投入200余万元建成1500平方米的“养老幸福大院”,其中“幸福食堂”成为养老服务的核心阵地。食堂每日提供营养均衡的餐食,还设有休息室、活动室、康复室等,成为老人日常聚集的“第二个家”。

  更令人欣喜的是,乡风文明的浸润让养老从“一家之事”变成“全村之责”。过去照顾老人多靠子女,如今邻里互助蔚然成风。一支百余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常年活跃在村内,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打扫院落。村民的思想悄然转变,从“各扫门前雪”到“争当热心人”,孝老爱亲不再只是家风,更升华为全村共同践行的文明公约。

  村里还专门开辟“幸福小菜园”,鼓励身体硬朗的老人参与种植,收获的蔬菜直供食堂。“感觉自己还能为社会做点事,心里特别踏实!”正在菜园忙碌的厉保高老人笑着说。这种“老有所为”的参与感,不仅降低了食堂运营成本,更让老人在劳动中找回价值,实现了从“被动受助”到“主动参与”的精神跨越。

  菌菇大棚“生金”

  撑起村民“致富伞”

  在红泥崖村的智慧菌菇产业园,27座标准化菇棚整齐排列。走进智能空调棚内,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一排排菌棒上,金黄的黄金耳、洁白的平菇长势喜人。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在菇棚里干活,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村民厉建国一边采摘菌菇,一边笑着说。

  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投资900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100亩的菌菇产业园,年产菌菇约1200吨,带动100多户村民稳定就业。2024年,仅黄金耳一项就签下800万元订单,小蘑菇真正成为村民的“致富伞”。

  产业兴旺的背后,是村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过去不少村民习惯于“单打独斗”,对集体产业持观望态度。随着合作社效益显现,村民亲眼见证“抱团发展”的成果,思想逐步从“怀疑观望”转向“主动融入”,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集体意识的增强,让更多村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共同维护品牌信誉,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更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将部分收益投入公益事业,支持养老服务和文明实践。村民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产业兴、乡风好、治理顺”的良性循环。产业的成功,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更通了文明的“源头活水”,让团结协作、共建共享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张守英说:“我们通过文化聚人心、产业促增收、服务暖民心,让村民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富起来。”环境美、产业兴、人心善、文化浓——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红泥崖村的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熠熠生辉。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 李维江

  李绪业 高华娱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 5位抗癌父亲的10元盒饭摊
下一篇: 一粒洋葱种育出强村富民大文章
 
0
 
 
 
 
推荐资讯
济枣高铁施工有序推进
济枣高铁施工有序推进
辖区孩子上下学有专人接送
辖区孩子上下学有专人
冬季关怀入户入心
冬季关怀入户入心
桓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体满意度达到98.5%。
桓台:家庭医生签约服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