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卫东
11月10日凌晨5时,天还未亮,牡丹区黄堽镇侯集村的一间平房内,村民王爱春已经起身。她轻轻走到丈夫床边,熟练地为他翻身、按摩(上图)。这样的动作,在过去八千多个日夜里,每隔两小时就要重复一次。
床头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护理细节,泛黄的纸页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2003年深秋,一场工地事故让王爱春的丈夫高位截瘫,胸部以下永久失去知觉。家庭顶梁柱轰然倒塌,两个儿子求学在即,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这个瘦弱女子的肩上。
“往后我就是你的脊梁,孩子的天塌不了!”当年在病床前的这句承诺,王爱春用22年的坚守来兑现。
柔肩担起生活重担
事故发生时,长子刚升入高中,次子中考失利准备复读。更让人揪心的是,事故发生在亲戚承包的工地。面对病床上眼神空洞的丈夫和两个手足无措的儿子,王爱春没有时间哭泣。
她的生活从此被切割成以两小时为单位的片段:凌晨5时准时翻身按摩,7时喂猪放羊,10时下地抢收庄稼,深夜还要在灯下缝补儿女破旧的校服。
为节省护理开支,她翻烂了3本从卫生院借来的《康复护理手册》,用竹筒自制叩背器;为凑齐孩子学费,她冒雪步行10公里卖粮,途中摔进沟渠仍紧紧护住装钱的布袋。村民总见她奔跑着往返于田垄与病榻之间,裤脚永远沾着泥泞。
生命奇迹在坚守中绽放
“他躺一天,我就守一天。”这是王爱春22年来的信念。
为防止丈夫生褥疮,她摸索出“昼夜守护法”:夏天铺凉席配艾草熏蒸,冬日缝制荞麦热敷袋。粗略计算,这些年来她已为丈夫翻身拍背近30万次。
为让丈夫摄入足够营养,她总是耐心地将菜肉剁成细末,一勺一勺地喂,一顿饭常常要喂上四十分钟;为缓解丈夫肌肉萎缩,她对照视频自学穴位按摩,布满裂口的手掌每日在丈夫僵硬的肢体上揉搓百余次。
2010年腊月的一个深夜,丈夫突发高烧抽搐。当时大雪封路,家里的退烧药吃了不见效。王爱春用棉被将丈夫包裹好,一步步挪到地排车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拉着丈夫往镇卫生院走。
1.5公里路,她走了近两个小时,摔倒了不知多少次,膝盖渗出的鲜血凝固在裤管上。当医生从她冻僵的臂弯里接过病人时,发现她贴身的衣物早已被汗水浸透。
“那晚他烧得说胡话,一直念叨‘拖累你了’,可我听着却觉得,只要他还能说话,这日子就值得熬。”回忆往事,王爱春眼底闪着泪光,却带着笑意。
孝慈兼济传递好家风
在照顾丈夫的同时,王爱春还尽心赡养着家中老人。
母亲去世前因意外烧伤需要照料,她毫不犹豫地将母亲接到家中。那段时间,她一边照顾高位截瘫的丈夫,一边侍奉受伤的母亲,常常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后来,母亲思家心切,坚持要回自己家中。王爱春含泪送别母亲,没想到第二天便传来母亲离世的噩耗。这份来不及好好告别的遗憾,成了她心中难以释怀的痛。
她对婆家老人同样尽到孝道。公公脑梗后,她把老人接到家中,一勺勺喂饭、一遍遍清理失禁的床铺,从未有过半句怨言。
她的坚韧化作最生动的家风教材。长子记忆深刻:“我高三晚自习回家,总见母亲边给父亲按摩边听英语磁带——那是为辅导我备考自学的。”次子含泪说起大学报到那天,母亲硬塞给他一叠带着体温的零钱,后来才知道那是她连续三个月通宵达旦做手工挣来的。
如今,兄弟俩皆已成家立业,都成了村里有名的热心人。“母亲教会我们,受过他人一缕恩,当还世间一片春。”长子刘山说。
用感恩照亮更多人
22年,足够一个婴儿长大成人。而王爱春从青春到白发,始终围着灶台、病床和几亩田地打转。
丈夫床头上贴着一本手写的“感恩簿”,密密麻麻记录着22年里164位乡亲的帮扶:张家送的半袋面粉,李家帮修的漏雨屋顶,村里帮助申请的残疾补助……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
即便自家生活拮据,村里送来慰问品时,她总要分一些给独居的刘奶奶。村党支部书记感叹:“她总说自己是‘借光者’,却不知早已成了照亮全村的灯。”
岁月染白了王爱春的双鬓,却未磨灭她眼里的光。没有华丽的誓言,只有凌晨5时的闹钟在回响;没有豪迈的壮举,唯有二十二年如一日的病榻暖粥在飘香。
这位普通农妇,用22年的坚守证明:爱是绝望时的咬牙坚持,是黑暗里的执灯前行,是将苦难熬成滋养生命的甘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