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升到头顶,成武县九女集镇东张楼村的助老食堂里又准时飘出饭菜香。
“晌午饭来咧,赶紧拿碗。”10月31日中午12时,随着“义务大厨”李言锋一声吆喝,助老食堂里顿时热闹起来。老人们纷纷起身,拿起碗筷,熟练地排队打饭。不一会儿,宽敞的食堂便座无虚席。大家边吃边聊,笑声不停。
82岁的张克勇是这里的“常客”,只要在家,他一天三顿都来食堂吃。“村里一分钱也不收,而且饭菜软和,适合我们老年人的胃口,还天天有肉。”他夹起一块炖得烂熟的肉,满意地说。
在东张楼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204人,其中75岁以上的就有56人,且大多是留守老人。吃饭,成了不少老人的烦心事。
说起建食堂,村老年协会会长王兴福有说不完的话。让他感动的是,村民李庆玉捐出了自家位于村党群服务中心北侧的宅子。“他们全家在青岛住,听说村里要建食堂,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王兴福说。
此时,同样的场景,也正在九女集镇的另外7个村子中上演。
在樊庄村,老人们一天三顿饭只要7元钱。“花小钱吃饱饭,这食堂办到咱心坎上了。”老人谷继德端着热气腾腾的两菜一汤,笑得合不拢嘴。
助老食堂虽小,却承载着大民生。近年来,九女集镇积极探索基层助老食堂服务新模式,采取“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整合镇级奖励、社会力量与村级自筹等方式,既缓解了运营压力,又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目前,九女集镇已建成并稳定运营便民助老食堂8处,覆盖村民4.6万人,累计服务老年人就餐3万余人次。
每天240多元的开销,一个月7000多元钱的支出,如何让助老食堂可持续运营,是王兴福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镇上奖励了部分资金。另外,食堂运营这一个多月来,陆续收到了爱心企业、村民和‘第一书记’的捐款6000多元。”王兴福介绍,现在东张楼村正发展毛木耳产业,等产业做大了,食堂就有了长期支撑。
各个食堂都在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运营模式。樊庄村的助老食堂,白天服务老人,傍晚经营大排档,还承接农村流动宴席。同时,村里盘活了一亩闲置校舍土地,搞起了“共享菜园”,让身体硬朗的老人自愿认领种菜,收成直接供应食堂。李胡同村则发挥“临街靠市”的优势,助老食堂在服务好本村老人的同时,设置对外摊点,便利赶集群众打包饭菜,摊档日营业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
更暖心的是,送餐服务也成为九女集镇各助老食堂的“标配”。各村整合公益岗位人员和党员志愿者力量,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农忙时节,还会把饭菜送到地头。田埂旁的树荫下,劳作的群众打开饭盒,混着饭菜香的蒸腾热气,瞬间褪去了一身的疲惫。
临近下午1点,东张楼村助老食堂的老人们陆续吃完午饭,但并不急着离开。有的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有的主动帮忙收拾碗筷,食堂里依旧欢声笑语,暖意融融。
炊烟袅袅中,一碗热饭,不仅暖了老人的胃,更暖了众人的心。这缕温暖的炊烟,正在九女集镇冉冉升起,飘向更远的天空。
记者 马源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