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杰
在山东秦池集团,有一群与时间赛跑的匠人,他们的双手既承载着酿酒古法技艺的重量,也托举着现代酒业品质的追求。
从精选优质原粮开始,到制曲、发酵、蒸馏、陈酿、勾调乃至品评,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极致追求。他们对温度的掌控、湿度的调节、时间的拿捏,都已内化为一种近乎本能的精确操作。
诚如集团董事长胡福东所言,每一瓶秦池酒都凝聚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匠心的传承、对社会的回馈,工匠精神是秦池的灵魂所在。
原粮生产被称为白酒生产的“第一车间”,走进秦池龍琬酱酒工坊,整个车间热浪蒸腾,有一个身影穿梭在酿酒工中间,他偶尔接过工人手里的铁锨示范怎样翻拌,偶尔指挥装甑的工人“慢一点,稳住!”因为他的存在,整个车间忙中有序,有条不紊。
他是秦池龍琬酱酒工坊班组班长赵树亮,2022年成为秦池酱香工艺第五代传承人郎丰旭的关门弟子,接过第六代秦池酱香工艺的接力棒,去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白酒酿造技艺传承人。
“外行人总觉得酿酒是体力活,其实不然,酿酒更像是‘针线活’。”赵树亮说,摊晾和装甑都是精细且循环往复的工作,也是成为优秀酿酒师必须练就的基本功。
“秦池龍琬酱酒遵循传统酿造技艺,工序精细、程序严格,每瓶酒从投料到产品出厂需要经过30道工序、165个工艺操作环节,至少需要5年时间。其中降温晾醅加曲被认为是最为辛苦且关键的一环。”赵树亮介绍,酱酒酒醅质地黏稠,需要用铁锹翻拌使其在降温的同时变得松散,以确保酒醅能均匀接触到酒曲,因此摊晾就是在与时间赛跑,要保证酒醅降到适宜温度的同时,质地也达到曲醅混匀的最佳状态,这不仅需要力度,还需要经验和技巧的精准把握。
以创新继承传统,是对传统最好的发扬。赵树亮对浓香型原酒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解决了酒醅增酸的问题,使出酒率较之前提高了2%,优级品率更是达到了55%以上。
将匠心精神注入每一滴酒中,让消费者喝得放心、品得安心,品酒师团队以酒为媒,通过观色、闻香、品味,为秦池的产品品质和口感把关,用味蕾守住质量大门。
“品酒需要调动感官,通过观色、闻香、尝味,再综合起来找风格,品评出酒体风格后再进行后期的酒体设计,这需要通过几十个酒样互相勾调,才会得到一瓶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佳酿。”从业30多年的山东秦池酒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西玉玲,堪称舌尖上的“艺术家”。
如何通过各种配比的巧妙组合,创造出既符合市场口味又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酒,这是一场对专业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深度考量。“在成百上千种基酒中,有时候一天要尝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基酒。”西玉玲说,为了呵护味蕾与嗅觉的敏锐度,平时无辣不欢的她告别了日常饮食中的辛辣佳肴,也告别了任何含有香料的化妆品,以确保她的感官每天都能够保持最佳状态。
为消费者把关的“舌尖工匠”李同欢,担任山东秦池酒业有限公司工程师,是葡萄酒、果酒国家评委。“担任国家评委,不仅意味着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更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李同欢告诉记者,她每天穿梭在酒库、车间、实验室与品酒室之间,在看似枯燥的实验数据和复杂的理论研究中精进自己,享受着追梦的乐趣。李同欢深知,虽然品评需要一定的天赋作为基础,但真正让她在业界脱颖而出的,是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训练与不懈追求。
以技艺为骨,以匠心为魂,守护好每一瓶酒的品质,为消费者送上更多的欢愉与惊喜,工匠人才队伍是集团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将专注、坚守、创新与奉献融汇于每一瓶秦池酒中,化为其独特的香气、醇厚的口感和卓越的品质。目前,集团拥有各级别技术工匠187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工匠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