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赛
近日,记者走进经济区双杨(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华疃一村的馒头房,一股浓郁麦香扑面而来。伴随着自动化设备运转的规律声响,现场一片忙碌景象。“我们做的馒头,用的是村民自己种的功能性小麦,麦香足,也特别有嚼劲,还没上市就有不少人来打听!”旺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栾连朋一边检查馒头品质,一边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双杨(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一村一产、百村共富”整体工作部署,积极推动12个试点村统筹资源、集中发力,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村级产业。辖区华疃一村立足资源禀赋,以“小馒头”产业为抓手,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旺农合作社,将“一村一产”部署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华疃一村通过流转土地1000亩,规模化种植高筋小麦、黑小麦等特色品种,亩产和品质都远超市场普通小麦,蒸出的馒头味道自然也不一样。”栾连朋笑着说道。
不止于“种得好”,更追求“产得巧”。华疃一村创新推出“合作社+企业+农户”联动机制,农户以土地入股享分红,企业提供订单和技术支持,合作社统筹产销链条。此外,旺农合作社还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合作试种100亩玉米大豆复合试验田,为后续农产品多元化发展储备更多“硬实力”。
不仅如此,华疃一村的产业链也在持续延伸。为全面优化民生服务、惠及村民,由旺农合作社投资的占地1100平方米的助老食堂已进入最后的筹备阶段。“馒头房产生的收益将直接反哺食堂运营,未来村里75岁以上老人每天都能享受到免费的助老服务。”栾连朋介绍道。
如今,华疃一村的“小馒头”已不只是“吃的产业”,更成为连贯种植、加工与服务的核心纽带。村里还计划为特色小麦申请绿色认证、打造品牌,让更多双杨品牌走向广阔市场。
从麦田到餐桌,从生产到服务……热气腾腾的馒头,映照的是双杨(现代农业)发展中心12个试点村共富发展的新图景。“一村一产,关键在‘产’,核心在‘人’。”双杨(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农业相关负责人付伟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