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琨
在任城区观音阁街道后营社区的街巷间,一抹流动的“志愿红”格外亮眼。这是由退休党员陈广苓带领的“萤火闪亮志愿服务队”,从最初的16人,历经十二年成长为107人的队伍,将点点志愿微光汇聚成照亮社区文明的璀璨星河。
2013年,刚退休的陈广苓婉拒了亲友“享清福”的劝说。“我是党员,为群众服务没有退休日。”怀着这份信念,她在社区党委支持下,与老党员们共同组建了志愿服务队。起初,他们的工作仅是清扫楼道、代收快递,而疫情防控期间,队伍迎来了“裂变式”发展。2020 年2月,连续20天在物业楼打地铺的陈广苓,因过度劳累被送进医院。尽管医生要求静养,她却悄悄返回岗位。这份“拼命三娘”的劲头,让邻居老李红着眼眶加入:“陈姐,你这股劲让我们都想跟着干!”
在陈广苓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居民从“接受服务”转变为“参与服务”。服务队里既有党龄 50 年的退休教师,也有“00 后”大学生,还有企业白领,服务领域拓展到治安巡逻、助老帮扶等12个类别。小魏同学便是其中的青少年志愿者之一,他对志愿活动的热情深受家庭影响。小魏的妈妈不仅自身热心志愿服务,还在节假日带领两个孩子参与。“我喜欢帮助别人,比如社区的独居老人需要帮助时,我特别愿意伸出援手。”小魏说。孩子妈妈表示,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孩子们在校园里互帮互助,走进社区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学会了以真诚传递善意与温暖。
作为街道闻名的“乐善大姐”,陈广苓的手机24小时为居民开机。去年夏天,居民老张因买菜与老伴争吵,在电话里嚷着“要跳楼”。她赶到现场后,没有急于劝和,而是先递上两杯凉茶,耐心倾听双方“倒苦水”,等两人情绪平复后再慢慢调解。这次纠纷让她总结出“情绪灭火、矛盾解线、心灵粘合”的三步工作法。社区调解室的档案柜里,整齐存放着136份调解记录。其中一份记录显示,某小区因管道改造引发 6 户居民矛盾,陈广苓带领调解小组连续三天入户,运用“换位思考工作法”促成双方握手言和。“社区和谐不是‘管’出来的,是用爱心‘育’出来的。”她常这样对队员们说。如今,队伍里已有8名专业调解员,年均化解各类纠纷80余起。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荣誉墙上,“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的奖牌熠熠生辉。但在陈广苓心中,最珍贵的荣誉是居民们的笑脸。“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她说,只要每位志愿者点亮自己的“萤火”,终能汇成照亮文明之路的璀璨星河。如今,这支队伍正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接班人,让志愿精神在社区代代相传。
从楼道清扫到专业服务,从个人奉献到群体参与,陈广苓用十二年时间证明:当千万萤火同心同向,便能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绘就出最温暖的文明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