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滕州市官桥镇史庄村村委会门外的党建广场上,老人们围坐闲话家常,一旁的“致富鱼塘”波光粼粼。“以前这儿是个废弃坑塘,哪敢想能变这么美!”村民闫大娘向记者感慨。
这个2021年集体收入仅10.5万元的软弱涣散村,如今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成为枣庄市文明村、和美乡村示范村。从“软弱涣散”到“示范标杆”,史庄村的惊艳蝶变是如何做到的?
“村庄账目的梳理清算是村‘两委’班子的首要任务。村庄要发展,先得把账目算明白。”史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凤说。2021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从“三资清理”入手破局。
“当时带着馒头水壶下地,手机都烫手。”回忆起2021年的“三资清理”,王凤记忆犹新。田间地头,班子成员拿上馒头、水壶,用手机上的测绘工具丈量土地,一干就是一整天。在村会计张珍保留的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那段日子:“村民随时来,我们随时在。”
经过清账核资,1160亩土地按人口重新分配,村民通过抓阄公平选地。此前低价承包的私人合同被依法解除,土地租金从每亩不足500元提至1000元,仅此一项便带动集体增收14.5万元,村民分红超30万元。“租金翻倍,账目透明,大伙儿心里敞亮!”村民纷纷点赞。通过“土里刨金”,这场“阳光清算”不仅清理了村集体近70万元债务,让村集体轻装上阵,更让新班子获得了群众信任,赢回民心。
家底清了,致富路怎么走?“之前,村里的收入渠道非常单一,要想‘做大蛋糕’,就必须探索更多的致富模式。”王凤带领村民探索“土、林、企、水、文”五种“生金”模式。
土地流转创新了“合作社+分红”模式,清丈出的边角地变身产业沃土:千米猕猴桃长廊、18亩猕猴桃园、15亩红枫林串起采摘体验游,预计年增收40万元;环村栽植1.5万棵苗木,让美丽宜居乡村长出美丽经济。
村“两委”通过多方考察,招引无污染服饰加工厂,让昔日的废弃小学焕发新生,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6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走几步就到厂里,月工资3000多元!”村民蔡敬平边操作缝纫机边笑着说。
5亩废弃坑塘经生态修复变身“致富鱼塘”,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完成“水里淘金”。借力官桥镇历史文化名镇优势,发展采摘垂钓游,融入全市文旅版图。60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成为村民文化休闲新地标。
村强了,民更要富。史庄村将集体经济收益反哺民生:硬化道路1.5公里,打通“断头路”8000米,规划停车位110个;600平方米便民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64个摄像头织密安全网;225平方米爱心小院里,老人吃着热乎饭,妇女忙着代加工,叠加效应暖民心。
“党建引领是核心,群众支持是根基,公平公正是法宝。”王凤告诉记者,史庄村实现跃升的关键在于党建引领下的系统性改革。史庄村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内生动力,构建起“清家底、聚民心、拓产业、惠民生”的共富闭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党建引领+群众共治+资源盘活”的实践样本。
如今,史庄村锚定新目标:深化“三资清理”成果,拓展“共富工坊”,拉长猕猴桃产业链,冲刺集体经济百万元。王凤信心满满:“我们要带着周边村一起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微风吹拂下,猕猴桃长廊间的枝丫静静生长,这个曾经的落后村,正沿着共同富裕的道路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