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5岁啦!还是头一次过生日,有长寿面,还有生日蛋糕,感到很幸福!这么好的生活,我能多活好几年!”12月29日上午,在成武县大田集镇程楼村的助老食堂内,该村老人于心兰激动地说着,眼角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当日,有三位老人在这里过了集体生日。
大田集镇程楼村位于成武县的最东边,与济宁市金乡县接壤,村民以种植、经营大蒜为主。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的转移,“空巢”老人“就餐难”问题日益突出。群众所需所盼就是政府服务的方向。程楼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紧扣老年人实际需求,坚持公益、自愿原则,建起助老食堂,主要服务对象为村里80岁以上的老年人。
“目前,我们村80岁以上老人已基本实现了统一就餐,下一步如何扩大覆盖人群?如何让助老食堂‘长久飘香’?我们做了一些规划。”程楼村党支部书记程传顺拿出记录着助老食堂建设过程及以后设想的工作日志向记者介绍。
第一步:做调研摸实情,把服务做到老人心坎上
“我们打算建设助老食堂后,并没有急着开工,而是把重点工作放在调研摸实情上。”程传顺介绍,镇里派出两名工作人员和村“两委”干部一块,用了大约20天的时间走访了全村80岁以上老人和75岁以上孤寡老人,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并征求老人们子女的意见、建议。得到他们的高度认可后才开始着手建设。
记者走进程楼村助老食堂看到,操作间环境干净整洁,餐具消毒柜、食品留样柜等设备相继映入眼帘,菜品琳琅满目。锅里的排骨炖藕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餐厅里,空调、洗手台、储藏柜等设施一应俱全,十套实木桌椅整齐地摆放着。老人们三两人一桌,坐在一起吃着蛋糕有说有笑地聊着天,等待着开饭。
“咱都是庄稼人,能吃口热乎饭就很知足,哪成想在这里吃得十分可口,天天有鸡蛋有牛奶,我都吃胖了。”一位老人一开口,引得其他老人鼓掌认可。这里不仅方便村内老人就餐,也为他们提供了聊天解闷儿的好去处。
第二步:以助老食堂为起点,凝心聚力倡树文明新风尚
老人满意、老人幸福才是助老食堂的意义所在。
11月26日中午,助老食堂启用,老人们在食堂吃了第一顿饭,立刻喜欢上了这里。
程楼村的助老食堂采用“就餐+外带”相结合的模式,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菜品以“少油、少盐、少糖、软烂”为原则,同时考虑味道口感和营养。
据介绍,目前在食堂用餐的老人有37人,每天提供午餐和晚餐,每人只需支付5元费用。平时就是家常便饭,晚饭有粥有奶有鸡蛋,周末改善生活时有羊肉汤,或者炖鸡、炖排骨等。这个周末又逢老人过生日,饭菜有肉有菜有奶有水果。
“这些蔬菜是村民自己种的,鸡蛋、牛奶是村民捐赠的,光捐的这些就够食堂用三个月。”程传顺带着记者参观食堂时介绍,助老食堂得到了全村人的支持。
在食堂选址过程中,村民赵玉霞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给在外做生意的丈夫程传义打电话商量:“咱把挨着村委会的那个院子让出来吧,让村里盖助老食堂。”
“党和政府想给老百姓办好事,我们愿意支持,村里的事需要村干部和村民一起使劲才能办好。”赵玉霞真诚地说。
在食堂门口的公示栏上,张贴着村民为食堂捐赠的金额和物品:程传鹏为助老食堂首次捐助现金10000元,程传平捐鸡蛋30斤、猪肉50斤、白菜50斤、芹菜10斤……记录呈现的是全村人的敬老爱老之心。
善举涓滴成河,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开设助老食堂引导着村民的思想向好向上改变,之前多年解决不掉的‘顽疾’,现在都迎刃而解了。”程传顺说,大家参与村管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村里越变越好。
第三步:发展集体经济,让助老食堂“长久飘香”
助老食堂备受老年人青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如何走远走稳走好呢?
“根据农村生活标准来算,改善生活的时候费用略高一些,每人每天平均12元左右,元旦过后食堂将达50人,一年下来共需费用约20万元,加上厨师工资和其他费用,食堂需要30万元左右才可以正常运行。算上村民捐赠的钱物,还有10万元左右的缺口。”程传顺算了一笔账。
“10万元的缺口怎么解决?”记者问。
“我有6个大蒜冷库,每年拿出一个冷库的利润兜底。”程传顺轻松且坚定地说,村民们都在支持助老事业,他更是责无旁贷。
村民说,村里的路灯也是程传顺自掏腰包安装的,程传顺已连续多年资助村里的优秀或家庭困难的学生,在他的带领下,村民积极参与,成立了“程楼村助学基金会”,目前账上还有近三万元的结余。
“我打算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推动我们村的助老食堂再上一个台阶,实现80岁以上老人就餐全免费。”程传顺说。
“底气来自你的冷库利润兜底?”记者问。
“不是,我们要发展村集体经济,做全体村民都能参与的集体企业。我们村有‘大蒜经济’,人心齐,抱团发展,能形成新的竞争合力。‘大蒜经济’所产生的利润可以为助老、助学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程传顺说。
记者 刘兰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