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立新
“反季蔬菜价格高,多亏了人大代表的帮扶,我们所有的果蔬都被预订了,现在大伙儿干活可带劲了!”近日,周村区王村镇彭东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王广琼喜上眉梢,市人大代表张庆军与其所在的合作社签订了包销合同,为他们种植的蔬菜找到了销路。
“藜麦的产量咋样?亩产有多少斤?”“红宝石玉米的种植面积可以再扩大一些,这样才能形成规模效益。”在南郊镇前辛村,参加“人大代表进乡村,献策搭台促振兴”行动的多位人大代表,正积极为前辛村的特色种植产业出谋划策,部分企业界的人大代表还现场认购农产品,以实际行动助农增收。
联系多了,产业有了,腰包鼓了,群众生活更加美好了。这也正是周村区各级人大代表助力品质民生三年行动的生动写照。
全市五级人大代表“征民意连民心解民忧 助力品质民生”三年行动启动后,周村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迅速发动全区564名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帮村联户,征集民意、纾解民困,为推进品质民生建设贡献人大力量。
代表联络站、点、室、家是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阵地。周村区人大常委会加强指导督促,在全区分类改建48个代表活动站点,并推动站点迭代升级,同时将全区564名各级人大代表编入43个小组,组织代表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市场、进网格,基本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零距离”。探索推进“智慧人大”建设,商家镇创新推出“人大代表在线”民事直说平台,在全镇27个村和2处联络站、3处民情联络点、3处代表工作室张贴“民情二维码”,村民通过扫码反映的河道淤堵、大水漫灌等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拿起手机一扫,就可以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提意见建议,简直太方便了。”提起这个二维码,不少村民赞不绝口。
线上一“码”链接代表和群众,线下人大代表“始终在线”。为进一步丰富人大代表助力品质民生活动载体,周村区人大常委会创新开展“听民声、汇民意、聚民智、解民忧”主题实践活动,不断丰富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连续3年开展人大代表“惠农行”活动,举办10余场“人大代表助力品质民生提升组团对接惠农产业项目”对接会,近65家代表企业签订210余个购销协议,订购金额达1000余万元。组织部分代表参加周村区城乡共建“共富市集”暨“乡村好品”进社区进景区进商会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为扩大惠农覆盖面,将“惠农行”活动延伸拓展为“惠民行”六大行动,聚焦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健康、文化、文明宜居、民生保障等六大领域,充分发挥代表特长优势,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推深做实代表企业结对帮促相对薄弱村工作,全区564名各级人大代表与38个相对薄弱村、2750户困难群众建立经常性联系,帮村联户,提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支持,为村集体和群众办好事1300余件。
联系服务群众的高质量,重点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高效能上。周村区人大常委会不断健全完善民生工作机制,着力推动三年行动走深走实、见行见效。深化落实“双联”工作,各级人大代表在基层一线收集意见建议1200余条次,在代表们的持续关注和推动下,一批诸如老旧小区改造、供暖供水管网更换、破损积水道路改造等民生项目纷纷落地,句句民声化为阵阵掌声。积极拓宽人大代表闭会期间作用发挥渠道,探索建立人大代表意见建议专报制度,开通“民意直通车”,人大代表日常收集的代表性、典型性、普遍性问题,经梳理分析后均可及时形成意见建议专报直送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从更高层面强力推动问题解决。该项机制运行以来,共形成专报28期,对农产品销售、城市环境整治、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提升等民生工作均起到较大推动作用。
深入推进区级重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选聘人大代表为民生实事监督员,采取“月调度+季监督+常委会评议+大会测评”等方式,实行全过程监督。三年来,区人代会票决的50个区级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成,向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履职为民、服务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进行时。周村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阚金智表示,区人大常委会将坚持人民至上,紧扣中心所在、群众所盼、人大所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不断完善人大代表助力品质民生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