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也能有这么好的收成,这在过去真是不敢想!”7月10日,在庆云县严务乡小武村,看着100余亩蛇床子喜获丰收,村民王海仙脸上乐开了花。
庆云县严务乡地邻渤海,是典型的海侵区,地碱水咸,土地贫瘠,全乡4.6万亩耕地,其中50%是中轻度盐碱地。
“我们通过盘活盐碱地资源,推进分层利用,让盐碱地变了大模样。”严务乡副乡长刘宁宁表示,该乡土地种植条件差,传统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低。如何提高种植效益,一直是严务乡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针对有些盐碱地既种不出粮也结不了果这一情况,严务乡出招,改种抗盐碱品种、尽可能增加收入。今年,严务乡以小武村为试点村,与德州市农科院展开合作,种植中药材蛇床子。
“前两年,庆云县崔口镇就开展了盐碱地种植蛇床子的试点工作,效果很不错,我们过去学习经验,把他们种植模式引进了过来。”小武村党支部书记陈国红说,蛇床子浑身是宝,又好打理,收入也可观,是好东西。
蛇床子,别名野胡萝卜子。蛇床子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严务乡地碱水咸,蛇床子这类中草药适合本地的气候、水土等,当年就可有收益。
“蛇床子管理方式简单,播一次种子,可连续长五六年,投入成本低,卖出价格高,去年是每斤7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小武村村民武方林说。
德州市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李子双介绍,这两年,经过该所试点种植发现,蛇床子根系比较粗壮,吸收水分后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具有改良盐碱地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蛇床子不仅耐盐碱、收益高,其茎秆和根翻压到地里后,还能作为优质的绿肥,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并能抑制相关病虫害的发生。
“虽然我们是第一年种植,但是在专家的帮扶下,今年蛇床子的长势很好,每斤12元左右,算下来每亩收益最少3600 元,收益不错。”陈国红说。
如今,小武村已经种了100余亩蛇床子。为了实现规模化发展,村里成立了农惠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好田种粮食,差地种蛇床子。不仅自己种,还为十里八乡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
昔日的盐碱地种出了乡村新“丰”景。下一步,小武村将探索“蛇床子+玉米”的种植新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民经济收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严务乡通过改种降碱、暗管排碱、整地改碱等多种方式改良盐碱地,同步推进“小田变大田”,改善盐碱地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自开展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工作以来,严务乡共计改良盐碱地1.2万亩,新增耕地2100余亩,粮食年均增产达500余万斤。”严务乡党委副书记冯峰说,该乡将持续优化种植结构,选择中草药材、油葵等特色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两季轮作模式,寻求新突破。
农村大众报记者 张 超
通讯员 马俊良 马新磊
李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