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一线故事 > 正文
   

昔日故道沙荒,今变林海良田

2024-06-26 08:04:36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在高唐县的清平镇沙区,有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村庄,村民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大家姓氏不同,就连说话也是南腔北调。但人们来到这里的目标却是一致的:治沙+致富。如今,这个目标已经实现。

  这个村名叫“林业新村”。林业新村其实不是一个村,而是由10个自然村的承包地组成的一个大村,其中有北街村、孙庄村、西关村、刘庄村等。以“林业新村”命名的村庄,在我省极为少见。

  “新村民没来时,这里是一片沙荒地,因黄河故道而沙化,被称为高唐的‘北大荒’。那时候,沙丘比房子都高,大小洼地到处都有。因为林业新村人员复杂,外来户尤其多,为此,清平镇政府专门成立了委员会管理这个村。”高唐县清平镇科协主任陈瑞忠说。

  娄茂泰就是林业新村的一员。今年70岁的娄茂泰祖籍聊城市茌平区菜屯镇,1972年迫于生存压力,17岁的他孤身一人闯关东,最终落户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1983年,在兰西县生活多年的娄茂泰听亲戚们说,高唐县清平镇推出“3331127”模式,鼓励群众进驻沙地开荒。思乡心切的他立即和妻子陈宪华商量后返回山东承包沙地,从此开启了漫漫治沙路。

  记者获悉,所谓“3331127”治沙模式,即建立“30亩地为一方、建3间管护用房、30年产权不变、1口井”的“3331”保障措施,以及林地周边种植3-5行树木(约15亩地),树木成材后“乡镇分一成、村集体分二成、农户分七成”的“127”收益分配比例,以上述模式引进农户成立林业新村。

  就这样,像娄茂泰一样的外地人纷纷来到这里开荒。其中,有来自黑龙江省的、有来自东平县的,有来自临沂市的,还有来自烟台市的,正如歌里唱的那样“走来四面八方人,说着南腔北调话”。大家在这片沙荒地上,轰轰烈烈地搞起了开荒大生产。1983年来了22户,后来又来了200多户。据统计,清平镇政府联合旧城林场通过“3331127”治沙模式,引进林业专业户300多户、治理沙区达1万多亩。

  “人们都说,这里的10亩荒地,还不如一亩好地。当初来的时候,我们真是傻了眼,既没房,也没水,到处是沙丘、横沟、茅草、盐碱地。我和茂泰连着栽了3年树都栽不活,更别说长粮食了。”时至今日,69岁的陈宪华依旧记得刚来到这片沙荒地的情景。

  41年过去了,当初种的防护林已经是第四茬了。曾经肆虐的黄沙完全“拜倒”在杨树林下。小麦、玉米、红薯、西瓜、花生等,轮流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曾经贫瘠的沙地,如今已经变成了良田。

  “经过这些年的改造,如今小麦和玉米的亩产都能达到800斤,花生也能达到500斤。我们的两个儿子也很成器,大儿子考上了大学,如今在北京工作;小儿子在日照当老板,做塑料加工生意。”言语间,娄茂泰充满欣慰。看孙子、种庄稼、浇树木、赶大集……如今,老两口的日子过得安逸而富足。

  一村人,一片地,治沙41载,曾经的沙荒地早已变了模样。如今,在林业新村300余户村民的辛勤开垦下,这里的山药亩产6000—8000斤,地瓜亩产7000—8000斤,土地流转价格也达到了每亩1100—1800元/年。截至目前,高唐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下降”、沙化土地植被盖度和沙区环境空气质量“双提升”,沙区生态状况呈现“整体好转、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如今,在林业新村,邻里间关系融洽。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口音也不一样,但在日复一日的共同劳动中,大家早已成为守望相助的一家人。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 家有红白事,熬上“大锅汤”
下一篇:特色产业种出“莓”好未来
 
0
 
 
 
 
推荐资讯
文旅出圈 青春河南
文旅出圈 青春河南
波音星际线飞船返回地球计划推迟至7月
波音星际线飞船返回地
产粮大县“智慧”节水助抗旱
产粮大县“智慧”节水
 农家书屋用得好,周末课堂火起来
农家书屋用得好,周末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