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 玲
远亲不如近邻,良好的邻里关系决定了社区和谐稳定。去年以来,威海高区怡园街道转变工作理念,寻求治理优解,以邻里学院为平台,以邻里节为载体,孕育“睦邻文化”品牌,赋能基层治理,探索寓文于治、以文促治新路径。
聚焦“高”与“低”,解答治理难题
“一高一低”是近年来街道治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由于邻里关系疏远,政务热线中邻里矛盾纠纷占比升高;居民对精神生活需求增加,对文体生活的满意率相对较低。聚焦这一高一低,怡园街道党工委将消除邻里隔阂、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在组织架构上,怡园街道通过完善“网”里党支部、“格”里党小组,发展“楼”里党员中心户、“邻”里党员居民骨干,将大网格细分成小邻里,实现党组织一贯到底,解决邻里纠纷实现零距离。为丰富居民文化活动,街道创办邻里节,以“全民动员,全员参与”为宗旨,以文体活动为载体,搭建邻里交流平台,把共建单位、社区居民、外来游客请出家门,在活动中增强了解,增进友谊。在为期一个多月的邻里节活动中,“都是怡园人”成为共识,“文化赋能治理”变为现实。
推动“陌”变“睦”,寻求治理优解
钢筋水泥的城市生活中,怎样变陌邻为睦邻?怡园街道从三个层面发力。
以乡土文化为纽带,增强感召力。怡园街道以11个片区11家合作社党组织为单位宣传发动,带动辐射37个城市社区党组织,通过网格、社区、片区、街道层层举办活动,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邻里节期间,共开展趣味运动会68场次,举办公益大集41场次、中秋节晚会37场次、百家宴15场次,3万余人次参加。
以多元活动为牵引,增强吸引力。邻里节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分群体、分年龄举办活动,吸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居民参与。首届“街BA”吸引辖区市、区直机关和企业的26支队伍、200名球员参加;1300多名居民参加了村运会五个组别、13个项目的精彩角逐;启动居民提案大赛,征集居民“金点子”200多个。
以此为链接,增强凝聚力。街道定期评选“最美邻居”“最美楼长”,通过榜样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凝聚起正能量、树立新标杆,营造邻里守望相助、共建家园的氛围。坚持群众事群众议,搭建议事平台,建设“好邻居”“及时雨”等自治队伍,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
构建“大邻里”,形成“怡园方案”
“五一”假期,怡园街道以邻里之名,分别向辖区居民、商户和外来游客,发出“邻里怡园 共情山海”倡议书,积极营造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氛围,传递“来这皆是客,主客‘怡’家人”的怡园情怀和风度。
怡园街道打破传统地理空间上“小邻里”的局限,提出“大邻里”的理念,把邻里范围扩大到驻区单位、高校院所、企业、商家、双报到党员、游客等群体,拓展了邻里的维度和内涵。聚焦优化“邻生态”,怡园街道围绕邻里乐、邻里学、邻里安、邻里帮、邻里秀等主题,举办梦想星光才艺展示、村运会、邻里百家宴、公益托管等活动;聚焦做实“邻场景”,街道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完善“街道—社区—网格”三级邻里空间纵向网络体系,搭建识邻睦友融洽邻里关系的多元平台,让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干、大家管;聚焦打造“邻聚力”,街道推行制定邻里公约、梯道公约、商家公约等,探索建立契约友好的邻里生活新模式,开展最美邻居、最美楼长、最佳居民提案等评选活动,推动形成以德为邻、与邻为善、互信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
文化赋能,高效治理。今年一季度,怡园街道12345热线工单同比减少668件;居民提案大赛征集的200多个提案正推进实施。今后,怡园街道将在组织共融、资源共享、问题共解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丰富“睦邻文化”内涵,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