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雪梅)近年来,东平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关键点来抓,在全市率先推动农村供养机构改革,探索“分类分区域分情况集中供养+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新模式,构建“医养相结合、城乡全覆盖”养老服务格局,打造老有颐养的民生幸福标杆。该经验做法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养老服务领域创新典型案例。
高位统筹布局
打造区域养老新模式
东平县银山康养中心内,宽敞明亮的文体活动室、干净温馨的助老餐厅、功能齐全的康复理疗室……老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或健身锻炼,或写字画画,处处洋溢着温馨与和谐。
银山康养中心配置了老人居室、餐厅、活动室、医疗室、棋牌室等功能区域,为老年人提供食、住、娱、康、养、医“六位一体”的专业服务。此外,还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照料和陪伴,让老年人能够充分获得身体、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关怀。
自去年以来,东平县建设区域性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3处(县级养老服务中心1处)、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3处、精神障碍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场所1处,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0处,保证特困人员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目前,东平县区域养老中心全部引入专业养老服务公司或医院运营管理,公益属性保持不变,在承担政府兜底保障职能的同时,开展普惠养老服务,让老年人能在专业化服务中安享晚年。
全面实施精细化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颐养。东平县陆续修订完善养老服务保障相关政策、意见,充实拓展基本养老服务项目,细化明晰养老服务保障标准,便于不同年龄、不同类别的老年人“按图索骥”,按需享有更加暖心、贴心的养老服务,实现养老服务提档升级,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构建“四级网络”
下好养老服务“一盘棋”
农村养老是东平县“生态东平、颐养东原”养老服务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养老服务的重点和短板。近年来,东平县着力搭建县、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集中养护、医养融合、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一直以来,东平县民政部门持续关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符合条件的0.39万名特困老年人纳入政府供养范围,同时实现农村高龄老人享受尊老金补贴、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形成老年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相衔接、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体系。除县级机构和区域中心外,东平县还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8处、“幸福食堂”15处、日间照料中心28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100%;为88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面向经济困难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000余张,形成“县级机构——区域中心——社区站点——老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同时,东平县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全县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2%,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护理院的有8处;对全县完全失能特困人员实施集中供养,失能半失能集中供养率达67%以上。
扎实推进养老服务,提升老年人养老幸福指数。东平县不断整合政府和社会、养老和医疗等多方面资源,进一步完善分层分类、多元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便捷高效、普惠实用的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打造乐养宜居东平。
让养老变“享老”
合力托举幸福“夕阳红”
东平县探索打造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养老服务模式,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助老服务,通过完善服务阵地、盘活辖区资源、搭建展示平台等措施,为老年群体绘就“颐养天年”新画卷。
开展志愿服务助老,东平县推动党员在志愿服务中做表率,党员积极参与“红色礼包”特困老年人关爱行动,为4000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吃、穿、住、行、医等方面的帮助。志愿者参与养老志愿服务能够获取积分,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助老服务热情。开展“慈善捐赠助力养老”活动,爱心企业、爱心商户和个人积极参与,形成公益助老良好氛围。充分盘活各种资源,如老年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安置点等闲置用房及红色驿站、老年大学、“幸福食堂”等场地,打造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空间。同时,引入专业服务力量,提高服务质量。每个社区养老服务站配置两名社会工作者,开展“关爱‘一老一小’”、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等活动,专业服务让老年人得到了生活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慰藉。
养老服务事关百姓福祉,民生实事映照为老初心。如今,东平县逐步形成兜底养老服务保障有力、基本养老服务人人可及、非基本养老服务充分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格局。今后,东平县将持续完善高质量、梯度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推进养老服务从有到优,从基础性的老有所养到高品质的老有颐养,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和创新型发展,擦亮“生态东平、颐养东原”养老品牌,让老有颐养幸福底色更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