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正是走亲访友的时候,而鄄城县董口镇杜阁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的群众却忙得不亦乐乎。大棚内,黄瓜、西红柿、甘蓝、芹菜长势喜人,陆续进入采摘期。看着大棚内碧绿鲜嫩的蔬菜,种植户刘月宪满脸喜悦。
产业是群众增收致富的硬支撑,董口镇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杜阁村建设了42个温室大棚,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群众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还能到大棚内打工挣钱。
今年60多岁的林喜环是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的一名长期工,这几年村里的大棚产业风生水起,让林喜环吃上了“产业饭”。林喜环说:“种完小麦我们就没有活干了,年轻人可以外出打工,像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到了冬天就只能在家看看电视。现在政策好了,村里有了产业,就算是冬天,在家门口也能挣钱了。”
董口镇以“一村一业”为抓手,在土地上做活“特色”文章,促进农业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不断拓宽、夯实群众的增收致富路。
蔬菜大棚绿意浓,奏响产业“增收曲”,这在董口镇只是一个缩影。董口镇各村的就业帮扶车间里也是热闹非凡,工人们一个个干得热火朝天。
在杜阁村就业帮扶车间里,工人正在熟练地漏粉、捞粉、上挂……不多时,晾晒杆上就挂满了刚出锅的粉条,浓郁的粉条香味在车间弥漫开来。在粉条晾晒场,一排排待干的粉条晶莹剔透,尽情沐浴着冬日的暖阳,一派独特的乡村风景线尽收眼底。
“粉条需要天然晾晒,对天气的要求较高,像今天这个天气,就是最佳的晾晒时机。”车间负责人杜永达向记者介绍,2022年,他租赁下村里的就业帮扶车间,注册了鄄城县磊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加工地瓜粉条。
“我们加工的是纯地瓜粉条,地瓜是从周边种植户家购买的,非常受欢迎。我们这里一共有20多名工人,整个冬天都闲不住。”杜永达说。
董口镇坚持把群众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丰富就业渠道,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搭建多种类平台,全力保障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在董口镇黄河新村的致富车间里,工人们正熟练地赶制一批假发订单。经过精心分拣、梳理、捻辫、缠绕等工序后,一件件颜色各异、长短不一的假发制品就完工了,这些假发将漂洋过海被销售到国外。
黄河新村的致富车间,是一个能容纳100余人同时做工的假发加工车间,也正是这个车间,承载起了滩区搬迁群众和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和致富“底气”。
“发制品制作工序繁多,且大部分需要手工操作才能完成,用工需求量大,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岗位。”车间负责人张秋华说,“不管是18岁还是80岁,只要有劳动能力,都能胜任。”
在董口镇,村村呈现出一幅劳作场景,群众“登上”乡村振兴的舞台唱“主角”,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幅幅美好的生活画卷正在群众勤劳的双手中成为现实。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