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味道还是家乡的味道。胶州大白菜炖里岔黑猪肉,再加上大相家粉条,一说起这道菜肴,令不少人馋得直流口水。大相家粉条之所以好吃,畅销各个农村大集、年货市场和非遗大集,是因为它经过了30多道工序用传统工艺制作完成。乡亲们沿袭古法制作的粉条,已成为许多人心中难以割舍的家乡味道。1月19日,记者走进胶州市洋河镇大相家村,探访这项非遗美食背后的故事。
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
大相家粉条因产于胶州市洋河镇大相家村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清朝同治年间,大相家村村民就掌握制作粉条的全部技艺,开设粉坊。大相家粉条主要以红薯粉条为主,传承了上百年的制作工艺,经过长期不断创新发展,大相家村粉条具有颜色鲜亮、质地纯正、光滑柔韧、晶莹剔透、久煮不烂、风味自然等特点,成为当地特产和畅销大江南北的名牌,并出口国外。
“大相家村地势属于沙质丘陵地,非常适合种植地瓜,种植出来的地瓜不但糖分高且淀粉含量高。也正是这个原因,大相家村才有了世代做粉条的传统。”据49岁的大相家村民相武介绍,国内粉条分为甘薯、土豆、玉米等多个品种,其中甘薯作出的粉条质量最上乘。目前,大相家粉条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胶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相家村被胶州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手工粉条多达30道工序
记者在相武的粉条加工作坊看到,五个人围在一口大锅前赶制粉条。其中,两人负责和面,一人负责漏粉,一人负责烧火,还有一人负责将漏好的粉条上杆,等充分冷却后再拿到室外的粉洞里进行冷冻。“大相家粉条不仅在岛城久负盛名,省内也有较高的知名度。粉条之所以好吃,就是因为制作工序繁琐,纯手工制作完成。”相武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物品供应匮乏,粉条作为一种土特产在当时就非常抢手,而且价格较贵。直到现在,粉条的零售价格还比普通猪肉价格要高。
据介绍,每年春天,大相村村民都会栽种大红袍地瓜,到了秋天将收获的红薯粉碎,掺加适量绿豆和豌豆,把浆水引入大瓮中沉淀发酵。经过沉淀、过筛、撇浆、兑浆、淋水、晒干等工艺,完成淀粉制作。“大雪”节气以后,待气温降到零摄氏度左右,是大相家粉条制作的最佳时机。在经过人工和面、搅面、煮熟、冷却、穿丝、晾干、锤粉和裁剪等近30道工序后,大相家粉条才算制作完成。
老味道走俏年货市场
“这种纯手工制作、无任何添加剂、自然上冻的粉条,筋道好吃,营养丰富。”相武告诉记者,经权威机构鉴定,大相家粉条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和钙、镁、铁、钾、磷、钠等矿物质,对维持和调节人体机能有益。长期食用可防止心脑血管硬化,有效防止黑色素生成。
胶州市洋河镇政府分管负责人说,为了让这份传承几百年的工艺变成胶州的品牌产业,洋河镇政府帮助大相家村成立了青岛大相家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拥有生产基地约500亩,社员27户,固定资产26万元,年加工红薯约1650吨,生产粉条约300吨。同时制定了无公害红薯种植技术标准和优质粉条加工技术规程,擦亮了大相家粉条的品牌,在质量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大相家粉条加工生产成为村庄主导产业,平均每年为农民创造效益约450万元。
■深读一点
古法粉条
传承的是“乡愁”
“各地市民认可的就是老手艺,因此一些重要工序不能偷懒,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开发新的产品。”相武说,粉条的粗、细、宽、扁和圆等形状,完全由漏瓢决定,前些年各种形状的粉条都受热捧,最近这几年市民都喜欢细粉,加工细粉的漏瓢也在不断改进。应一些老客户的要求,今年他开始制作粉皮,刚一上市便受到客户的青睐。
“眼下,随着春节临近,纯手工粉条成为畅销的‘年货’,在为各地市民增添餐桌美味的同时,传统粉条变成冬闲增收的‘金条’。”相武说,村民们制作粉条坚持的是古法,传承的是浓浓“乡愁”,大相家粉条已经成为洋河镇一张响亮的名片。他希望村里的年轻人将这项技术传承下去,利用学到的知识,在继承老手艺的基础上,再闯出一片新天地。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记者马丙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