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根纤细的柳条,在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变成一只精致的小葫芦。
在69岁的柳编大师杨进邦手里,从数十米长的巨龙,到三四厘米的“小玩意”,都可以用柳条编出来。
柳编作为一项传统技艺历史悠久,过去常用在生产生活中,如柳编筐、篓、簸箕等物件。如今,在全国著名的柳编之都、杞柳之乡临沭县,柳编已经从生产生活用品,变成工艺品,附加值得到巨大提升。昔日“编筐匠”,也成为非遗传承人和工艺品大师。
杨进邦将传统的柳编技艺进行创新,编制出各种造型的工艺品。
“我生长在农村,七八岁时就开始接触柳编,学着编筐。”杨进邦回忆说,小时候,家中长辈都会用柳编编织农具和日用品,他也跟着大人慢慢学。十三四岁的时候,他编织的成品筐头、提篮等,已经能拿到集上卖钱了。
1973年,19岁的杨进邦进入临沭县工艺美术公司工作。有柳编基础又喜欢美术的他,很快开始负责柳编出口产品设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杨进邦便在柳编行业内崭露头角,他的作品先后获得全国民间名艺人佳品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最佳作品等多项荣誉。
近年来,杨进邦被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入选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草柳编”代表性传承人。
杨进邦为当地多家柳编出口企业设计的产品,成为出口畅销产品。他本人也多次出国交流,向海外传授中国柳编技艺。
杨进邦将传统的柳编技艺进行创新,编制出各种造型的工艺品。
在工作中,杨进邦一直致力于柳编传承。几十年来,他四处走访专家和民间老手艺人,整理、收藏柳编实样万余种,柳编样品图片3万多幅。2023年5月,他将几十年珍藏的柳编档案资料无偿捐赠临沭县档案馆。他在当地免费开设柳编培训班,培养出多名省首席技师及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还被多所大中院校聘为客座教授(讲师)。
据了解,临沭柳编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入选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发展,现如今,临沭柳编已经从实用生活用品向观赏工艺品和艺术品转型,并且成为当地外贸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农村家庭编织户达5万,从业人员达10万,柳编工艺品行业现有企业达390余家,有外贸实绩的企业122家,实现出口额22.74亿元。
临沂欧拉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是临沭县一家专门生产柳编工艺品的企业,一直都以外贸出口和代加工为主。“近年来,为了寻求突破,公司专门组织人员远赴欧洲,学习场景陈设、设计创意,投资6600万元建设了5000平米玻璃温室花棚,打造出拥有柳编加工与生活园艺相结合的柳编创意中心。”该公司负责人张志全说。
近年来,临沭县还加大专门人才培养力度。位于临沭县的临沂市工业学校依托柳编产业特色,积极开展共建非遗传承平台,聘请了县内外多位柳编非遗传承人作为平台主持人和主讲老师,并成立大师工作室。2018年以来,已有6个年级近1000学生进行了柳编的学习,部分同学毕业后选择到柳编企业就业,成为临沭柳编工艺传承、设计创新的中坚力量。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李伟 通讯员 陈秀焘 张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