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点刚过,收拾妥当的林桂兰老人便漫步出门,走过纵横交错的胡同,来到了市中区泺源街道科技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自从这里的“长者食堂”营业以来,这位82岁的老人几乎总是第一个过来。不到10点半,食堂的椅子上已经坐满了等待的老人。
这样温馨又热闹的景象,源于济南市探索开展的政府扶持、社会参与、老人受益的长者助餐服务。
近年来,济南市聚焦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孤寡等特殊老年人亟待解决的“一餐热饭”难题,创新打造了覆盖城乡、全员推进、“普惠+优待”的长者助餐服务新模式,既有效盘活了存量养老服务资源,带动了养老服务整体提升,又切实解决了老年人就餐问题,增强了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点面结合 养老版图更全面
时针拨回到2020年6月,彼时的市民政局会同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长者助餐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自此,济南长者助餐工作在济南正式落地生根。
在助餐站点布局上,市民政局坚持“点与面”相结合,不仅聚焦城区,而且覆盖城乡。在助餐站点来源上,坚持“政府与企业”相结合,为老年人用餐提供了多元选择,助力长者助餐长效机制建立。
在服务模式上,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时共享全市老年人基础数据,方便老人享受“一站式”用餐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城区助餐场所550处,依托农村幸福院设置助餐站点2040处,覆盖所有街道(镇),日均提供助餐服务近2万人次。
但,一个暖心“食堂”助的不只是一顿餐。
为更大范围绘制长者助餐“济南版图”,市民政局还按照人口密度、老龄化程度,因地制宜分类建设“综合型”社区长者食堂、“家门口”助餐服务站和“定制化”助餐窗口,构建多元化助餐服务格局。
如今在济南,满足各类用餐需求的社区养老食堂已经遍地开花。
三项补贴 长者助餐更温暖
中午11点,在历下区燕山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自觉排队,“刷脸”就餐。
“多来点茄子,来份炸鱼。”看着餐盘中的饭菜,今年80岁的崔奶奶十分满足,“一顿饭10块钱,关键是符合老年人口味。”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孔彬告诉记者,济南市按照“普惠+优待”模式,推行老年人就餐补助。按照“普惠+优待”模式,明确城市老年人标准餐不超过10元、农村老年人标准餐不超过5元;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AB套餐和自选餐多类优惠服务;对70岁以上老年人,市级每天给予1-2元补助;有条件的区县可在市级补助基础上再给予补助。
享受长者助餐补贴政策的不只有老人,还有助餐服务机构。
济南市对符合条件的站点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1万元一次性建设补助。此外,还根据实际就餐人数,为年助餐3万人次以上的助餐站点,按照每人次1元的标准发放流量补助。
“去吃饭的老人越多,对机构的补助就越多。”孔彬说。
截至目前,市级财政累计投入410余万元,用于支持3类补助。
技术赋能 养老服务更聪明
在采访中,老人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放心”。
对于老人的肯定,孔彬似乎并不意外,“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我们实行备案制,要求每个站点必须做到许可证、健康证、管理制度、安全承诺、餐品价格、助餐政策和举报电话‘六公示’和标牌、标识、优惠价格‘三统一’。”
除此之外,市民政局还加强日常监管,通过成立工作专班、会同市场监管部门每年开展评估检查等方式确保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
对助餐对象进行精准界定、识别,是确保补贴资金“好钢用到刀刃上”的关键。在这个环节,大数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市大数据局的支持和协助下,济南养老服务数据管理平台打通了公安、人社、卫健以及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的相关数据,通过后台大数据挖掘、分析、判断,对助餐对象精准识别。
小设备连着大网络,济南的养老服务比想象中“更聪明”。
“利用大数据,我们还能对长者助餐点实现全流程、精细化监管。”孔彬告诉记者,利用助餐点的数据采集终端,刷身份证读卡器或智能手机,相关信息会第一时间上传至政府信息化平台,政府获得助餐点的精准数据后,可以对企业进行相应评定,精确实施奖补,提高监管服务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