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贺莹莹
本报通讯员 白聪聪
10月9日上午,禹城市梁家镇来凤村的火龙家庭农场2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田里,一排排齐人高的玉米、一垄垄饱满的大豆交错排列。农场负责人信维财手捧刚收割的金黄大豆,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经过一年多实验摸索,总算摸出些门道探出了路子,加上天公作美,大豆亩产300来斤,我很有信心。”
今年,禹城市推广复合种植14.11万亩,种植面积继续居全省首位,增种的底气来自新良方。
种植方法编成顺口溜
大豆专用收割机在前,玉米收割机随后,梯次推进,互不影响。“通过现场取样称算,每株大豆豆荚高达40个,预测今年大豆亩产147公斤、玉米亩产635公斤,分别比去年增收30%和15.5%。”信维财介绍。
“去年收上来的玉米里掺杂着大豆,大豆里也掺杂着玉米,卖不上好价钱,而且没进行控旺管理,结荚也少,今年再种的时候心里还是没谱。”信维财的担心也正是大家的担心。
“今年,我们多次找这些种植大户座谈,针对出现的问题,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了10多次培训。”禹城市梁家镇镇长朱英开介绍。
在一次培训中,信维财感觉一下被点醒了。“应该根据现有农机农技,寻找最适合的方法。”信维财说,今年复合种植采用4:4式,区别于去年的6:3式,他将玉米与大豆的行距增加到1米,市里还把去年大家摸索出来的实用种植方法编成了顺口溜,“一播全苗是关键,做好封地少长草,增加密度创高产,增施肥料保全季,花开马上作化控,农机配套收割好。”信维财随口说道。
“除了培训,我们在种植方向上也作了调整,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和禹王集团大豆育繁推基地,同样种植1.2万亩,今年将种植主体缩减为21个,充分发挥大型种植、收割、运输、加工机械的作用,实现了供种、灭茬、造墒、播种、喷药、收获六统一,既方便了复合种植模式推广,又提高了种植效益和科技化水平。”朱英开说。
播种用上北斗导航
近日,莒镇将军庙村3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正在收割。“去年种植过程中,我们发现复合播种时,用肉眼看难免会有偏差,播行不直、接茬不准,衔接行忽大忽小,这直接影响植保以及后期机收,所以今年播种时全部加上了北斗导航。”将军庙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平说,去年为了除草,五个村民去伺候一块地,一个人喷药,四个人拽着物理隔帘,费事不说,效果也不理想,“今年在播种后及时进行了封闭除草,你看这大豆里几乎没有杂草。”
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培强介绍,根据去年种植情况总结出“适墒播种、增加密度、封闭除草、适时化控、适度晚收”的种植经验,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施肥、除草等技术难题;创新播种模式,杜绝白籽下地,全部进行包衣播种;推广使用气吸式播种机,播种面积超1万亩;灵活选取种植模式;实施缩株保密,将行距扩大、株距缩小,大豆播种密度由去年的4000-6000株提高至8000株左右,玉米提高至4500-5000株;推广封闭除草,应用面积达10万亩以上,实现一次喷药,节约人工成本和物化支出,并鼓励适时晚收。
规模化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关键是要有实用高效的种管收作业机具作为保障。“我们为了应对收割机械不足的问题,联合禹城鑫宝农机合作社和鼎信农机合作社,从河南、内蒙古、辽宁等调集110台套大豆玉米收割机械。农机手也是具有5年以上收割经验的。”禹城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贾克强说,今年有新型机械和熟练农机手的加入,再配合科学合理的收割,将进一步降低机损率。
农机改造降低粮食损失率
10月10日上午9点,在房寺镇楼子王村,来自河南驻马店的机手赵奎蹲在地头,没急着干活,“不急不急,等露水下去再收。”站在一旁的鼎信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李益业接过话茬:“去年担心农机不够,急着收割,有时甚至连夜抢收,可湿度太高的大豆都成了‘泥花脸’,每斤便宜了近1块钱。”
李益业还根据去年收割经验将农机进行了改造,“我们把每台机子加装了分禾器,这样收割时可以将大豆和玉米分割开,掺杂率低了,其次是将拨禾轮皮带换小,使之转速降低,这样豆子不会在收割时炸掉,损失率大大降低。”李益业坦言,去年看着掉在地里的豆子,很是心疼,一直琢磨并请教专家进行机械改良。
今年禹城市把14.11万亩复合种植土地集中流转到672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并建立了“1+1+10+N”科技服务体系:1个专业指导体系,聘请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团队、德州市农科院高凤菊团队全程专业指导;1个试验示范,省药检所联合山农大、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等在禹城开展综合技术试验示范;10支科技服务队,分包10个镇街;N个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积极参与田间科技指导。对除草、灭虫、化控三个关键环节全程跟踪,全年线上线下教学培训便组织了150余次,成立种业公司建设2000亩制种基地、200亩禹王大豆育种基地。
“全力做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还需农机、农技、农艺联动,推动全程机械化,让群众更省心,增收有保障,切实实现粮豆双收、群众增收。”张培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