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宝书 丁兆霞
让乡村兴起来,就要激活“人”这个关键因素。
当今村里需要什么样的“新能人”?近年来,日照市抓好党支部书记“带头人”、乡村振兴“合伙人”、紧跟时代“新农人”,推动人才“上山下乡”,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合伙人”王洪永:
给栎树装上一颗“中国芯”
在东港区南湖镇,日照金枫园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洪永,从化工行业半路出家种植绿化苗木后,便在这个乡村产业上一耕就是20余年。
漫山遍野的栎树,是王洪永最珍爱的宝贝。早在2000年前后,王洪永就成立了日照第一家国外高端苗木引种驯化园林企业,不惜重金收集了国内外七八十个栎树种质资源,建成了国内种质资源比较丰富的栎树种质资源圃,并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林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业内专家,组建日照市创新领军人才团队,重点攻关选育栎树新品种。
怀揣梦想的王洪永,用20多年的坚持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栎树新品种在南湖镇扎了根。经过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目前,日照金枫园林科技有限公司已选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栎树品种8个,待申7个。
科研成果在抽屉里睡大觉,就变不成现实的生产力。在技术创新的同时,王洪永还积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采用品种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共享的模式,引导企业、农户加入产业队伍,带动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共同增收致富。目前,日照市栎树产业规模突破万亩,产值过亿元,带动村民就业3000余人,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
“新农人”王彦:
小地瓜里巧念“致富经”
“烟薯25,好几百亩;软糯香甜,蜜香流油;想要吃的,直播相约……”9月7日,在抖音视频上,王彦与五莲县潮河镇后仲金村的90后村党支部书记崔恩泽一唱一和,推介最近正在陆续开刨的烟薯25号。
44岁的王彦,是土生土长的潮河镇后魏家村人,也是村民眼中的“能人”。
2005年,有外贸公司在后魏家村设点收购红薯干,出口日韩等国家和地区。26岁的王彦和丈夫就这样加入了制作红薯干的行业。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公司倒闭,停止收购红薯干。在全村大部分红薯干加工户选择另谋出路,仅剩的十几家红薯加工农户还为了竞争互相压价的情况下,王彦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主动联系加工户,组织成立了魏家薯干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收购地瓜”“统一确定销售价格”“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印刷包装”和“统一技术服务”的“五统一”产业模式,统一了经营思路。
成立合作社后,王彦发展“红薯经济”的闯劲更足了。
当红薯加工户习惯“水煮红薯”“露天晾晒”时,她琢磨“大锅蒸红薯”“电炉蒸红薯”“车间烘烤”,不仅改变了“看天吃饭”的局面,红薯干质量也得到了保证。当注册的“薯山行”红薯干年销售量已从三五万斤增加到50多万斤时,她又开发出功能薯干、地瓜煎饼、地瓜粉条、地瓜面深加工等新产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满足消费人群多样化需求;当红薯干加工户靠脚跑市场的时候,又是王彦,在淘宝、抖音等平台率先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把红薯干卖到了全国各地。
现如今,魏家薯干专业合作社社员已有330余户。今年,王彦又投资200余万元,新上了一条红薯干加工生产线,红薯干年加工量在之前200万斤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王彦说,“作为新时代的农民,我的初心就是给小小的地瓜加上科技的力量,让它的价值更好发挥出来,更好地带动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