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希翔
“依靠马踏湖遍地的芦苇,我们走上了共富路!”8月21日,记者在桓台县起凤镇乌南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麦芳说。
乌南村坐落在马踏湖畔,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发展苇草编织,带动本村及周边村4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同时还吸纳30余名残疾人加入草编队伍,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共同富裕路。
2017年,魏麦芳上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乌南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也没有产业支撑,为了摘掉软弱涣散村的帽子,她四处寻找适合村庄发展的项目。马踏湖区有近20000亩芦苇,再加上遍地的柳条、茭白、树枝等,都是草编制品的绝佳材料。经过再三思考,她决定带领群众发展草编加工,作为乌南村改变的第一步。
“草编产业发展初期困难重重,辛辛苦苦跑来了订单,组织人去加工时,却无人接单,大家都觉得用苇草编篮子耽误工夫,还挣不了多少钱。”魏麦芳说。
一出马就吃了“闭门羹”,满腔热忱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但魏麦芳没有放弃。“我把自己当成皮球,皮球的好处是,你拍我一下,我还能起来。干书记就得有这种韧劲,一碰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那什么也干不成。”
魏麦芳一家一家做工作,送原料上门,手把手教学,编出成品后再上门收货……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打开了局面,依靠草编村民挣到了厚厚的钞票。“我干了五六年了,多的时候每月能挣二三千元,既解决了油盐酱醋家庭开支,还有了积蓄,干这个活,时间不受限制,照顾老人,接送孩子,啥都不耽误。”村民柴芳梅说。
现在,乌南村村民有了草编工资收入,集体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卖到了大江南北,还远销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不到10万元,发展到现在突破150万元。
村里有了钱,原来开展不了的工作都可以做了。如今,乌南村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长者食堂,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服务也都跟上了。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85位,在长者食堂就餐的有40多人,其余30多位老人身体不便就送餐到家中。有些身体硬朗的老人,抽空在长者食堂里加工草编品,既挣了零花钱,又帮孩子们解决了家庭负担。
乌南村村委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块小白板,上面是村民写下的一条条留言。“村里事情比较杂,一忙活起来害怕忘事,有啥事可以写在这块小白板上,我来了一看就知道谁来过,有啥事需要咱去帮着解决。”魏麦芳说。
今年,乌南村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将“党建引领、一网三联、信用赋能”治理模式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长者食堂运营相融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推进长者食堂运营,乌南村将“至少参加长者食堂志愿服务3次才能获得信用积分,3次之后每次再加0.5分”写入考核,吸引志愿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长者食堂运营中来,保障了人力支撑、降低了运营成本。
“我们把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合作社分配订单等事项纳入信用积分考核,有效保证了合作社供货速度和质量。”魏麦芳说,良好的信用让合作社承接订单数量大幅度增加,同时带来了博兴魏记草编、莱州荣泰等更多合作方,拓展了宠物球、屏风等10余项业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如今的乌南村,已经从原来的软弱涣散村脱胎换骨,成了远近闻名的强村,实现了“农民+集体”双增收、村党支部“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双增强,在强村富民路上,交上了一份让老百姓满意的乡村振兴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