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国陆 申红
近日,在济南市莱芜区香山脚下,大王庄镇大下河村养鸭大户赵同生的新一批订单鸭又该出栏了,他承包了270多亩山岭地,建起了大型养殖场,年出栏近百万只肉食鸭,又种植了上万棵山楂树,利用处理后的粪污代替化肥,果实品质好、价格高,种养结合,双向收益,同时避免了环境污染。如今早已致富的他说:“这亏了村支书当年建设的引水工程,要不然,这里还是草都不长的荒山。”
走进大下河村,山清水秀,绿树成荫,一个连一个的蓄水池和地下纵横的输水管道,让这个横跨五条岭四条沟的山村,实现了全域灌溉。柏油马路环绕每道山梁,基础设施过硬。而村党支部书记赵茂忠就是村民眼里的“挖井人”。
“春旱不长草,夏涝沙石跑,谷子不秀穗,地瓜一撮毛。”村民的这句顺口溜曾是大下河村的真实写照,穷、乱、差在当地远近闻名。30多年前,赵茂忠从部队退伍后,回乡做生意,成了大下河村的第一个万元户。乡镇干部动员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共同富裕。“让村里的兄弟爷们儿都过上好日子。要不,白穿了这身军装,白戴了这枚党徽。”赵茂忠说服家人,放下了风生水起的生意,挑起“烂摊子”——进村没路,浇地没水,山上没树,兜里没钱。
为了彻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他带领村“两委”定下第一个目标:水成、路成、地成、林成、主导产业成。头号工程就是解决水源,他带头集资捐款,又贷了10万元,铺设地下管道1600多米,从附近的公王庄水库引水上山,村里的上百亩旱地从此不再“看天吃饭”。引水一期工程完工,村党支部的威信也立了起来。赵茂忠又带着村民围绕山、水、林、田、路,陆续完成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和民心工程:建成小水库1座、蓄水池5个,打深水井3眼,村民全部免费吃上深井自来水,庄稼也实现自流灌溉。建造大小桥梁12座,硬化路面27公里……
有了基础设施,大下河村对2500多亩荒山野岭实施连片整理,把原来的不毛之地变成资源,为开展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奠定了基础。结合自身条件和市场情况,村里开始发展肉食鸭养殖。赵茂忠带领村干部垫资,架电、修路,建起占地66亩的肉食鸭养殖基地,村里负责设施配套服务,村民只管经营。由于订单鸭收入稳定,全村32户村民先后建起54个鸭棚,其中赵同生就有7个。
同时,村里种植了300多亩绿化苗木,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1149亩丘陵土地,引来6家农业企业。此外,赵茂忠还发展劳务中介业务,组织年轻人外出打拼,村里已有20多户村民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常年从事蔬菜购销业务,年收入几十万元。村民的钱包鼓了,村集体也富了。去年,大下河村集体各项收入总额超百万元。
“党建是最大的生产力!”每个来到大下河村的人都能看到这个大标语。作为一名部队培养出来的老党员,赵茂忠深知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在村里自创“党员穿马甲、亮身份”“农户插红旗、亮黄旗”制度。每年村里都评选“五好家庭”“遵纪守法光荣户”“好媳妇”“好婆婆”和“致富能手”,披红戴花领奖品,大照片张贴进公告栏。每户村民建立家庭档案,这些荣誉都记录在案,延续至今,甚至村民习惯于“相亲先查家庭档案”。
“头脑里有多少知识,手里就有多少钥匙。”这是赵茂忠的一句口头禅,他说,在农村,老百姓经不起折腾,必须学透、吃透政策,一个好班子,才能带出一个好村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