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赵 波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是孟子对农村社会的美好愿景,也是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近年来,孟子故里邹城党群双向奔赴、点线面同向发力,正按照“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村企融合、共同富裕”的思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天蓝、水碧、业兴、人和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邹城食用菌产业有着4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260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38万吨、产值35亿元,涉及金针菇、杏鲍菇、香菇、黑皮鸡枞菌、玉木耳等20多个名优品种。5家企业进入全国工厂化金针菇、杏鲍菇生产前十,金针菇产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良好的食用菌产业基础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咱农村越来越有奔头。”大束镇钓鱼台村返乡创业大学生朱宁会深有感触地说,他在村里承包了12个食用菌大棚,头茬菌菇便迎来大丰收。朱宁会说:“头一季一个棚就产了5600多斤,一年出4季,企业天天来收,一年下来一个棚纯利润有望达到5万元。”钓鱼台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发展特色香菇、鸡枞菌、羊肚菌种植,现已运营食用菌大棚67座。在食用菌产业的助力下,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25万元。
围绕特色农产品,邹城以省级农高区小微产业园牵引,辐射带动8个山区镇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微产业园,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农产品加工业向产地下沉。累计发展甘薯等果蔬加工企业12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6家。当地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邹城蘑菇、中心店草莓、看庄土豆等农产品经深加工后,实现效益翻倍并远销海外。
乡村振兴效果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是否得到了实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在香城镇北齐村体现得淋漓尽致。村里建立了新型互助养老院和幸福食堂,可同时供36位老人居住和生活,同时开创日间照料养老模式,为60岁以上独居老人提供免费午餐。新建面积600平方米的阳光北齐幼儿园,入园儿童达到170余名,可容纳周边10个村庄儿童就近入园,让农村儿童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学前教育。
除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就业无忧,邹城的乡村也越来越和美宜居。当地统筹抓好生态环境、配套服务、文明建设等工作,在推进农村改厕、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等重点任务的同时,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高标准打造了太平国家湿地公园、大沙河—匡衡湖湿地公园、城前镇越峰山景区以及时枣行、葛炉山、桐花秧、五厘山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围绕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每年确定至少20项乡村振兴重点攻坚事项。围绕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度,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医联体、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逐步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幼、学、劳、病、老、弱、住“七个有所”,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