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 邓美平 胡兵
青墨画眉,油彩涂脸,蟒、靠和头饰上身……随着竹笛、唢呐的乐点,王玉坤扮的小生迈着碎步走上台来。大年三十这天,停了两年的吹腔戏终于在夏津县马堤村正式开演。
紧接着登台的两人中,丁善平扮小生,侯仁江演老生,三位好友已有好几年没能聚在一起,此刻在台上共演一出《王思乡还乡》,应情又应景。“从年三十到初十,马堤吹腔剧团的36位团员都将登台,这个年过得是真高兴。”团长王玉坤难掩激动。
马堤吹腔是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身是500年前流传于山东、河南、冀南、苏北一带的民间戏曲柳子戏。紧靠大运河的马堤村,因吹腔戏演出活动频繁和人才聚集,故称“马堤吹腔”。自打王玉坤记事起,村里自发组织的剧团每年春节都会搭台唱戏,赶来凑热闹的观众能达上千人。
马堤村的村民几乎都会唱吹腔戏,小时候多有被大人临时叫上台,鼻梁处涂成白色,扮个小“丑角”的经历。“我们仨都是十一二岁开始跟着村里老人学戏,我和丁善平演‘大兵’,侯仁江扮‘小鬼’。”王玉坤陷入回忆,“长大后我一直留在村里种粮、种菜,他俩携家带口外出做家纺生意,工作越来越忙,聚在一起的次数也少了。”
之前唱了几十年的戏因为疫情停了,大家都觉得春节团圆的气氛中似乎少了点什么。小年刚过,村民们就催着王玉坤张罗起来:“咋都得演上几场,馋得慌。”丁、侯两位好友也在年底赶了回来,三人翻出五颜六色的戏服,掸去上面细细的灰尘,挨家挨户招呼团员忙活起来。
在腊月二十七白马湖“黄河大集”上,剧团先试演了两场,算是暖暖场,也让久不登台的人开开嗓。结束后三人小聚,细数这些年的变化。“咱村在外地做家纺生意的不少,镇上有意请我们回来发展,我肯定全力支持。”丁善平说。“我一直盼着呢,回来守着父母,守着运河,多踏实。”侯仁江附和。王玉坤一听这话高兴坏了:“种粮有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粮食丰产又省心,我有工夫就给你们帮忙去。”
大年三十下午和晚上,剧团各演了一场,现场唱声笑声锣鼓声,好不热闹。马堤村党支部书记侯庆全站在观众席最后一排,看着台上台下的乡亲,满眼笑意,“今年大部分村民都回来过年了,肯定都要回来听听吹腔戏,过节的气氛回来了。你看台上那俩90后演得多好,咱这吹腔戏断不了,这年过得也会一年比一年团圆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