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孟一
本报通讯员 韩晓旭
10月26日清晨,家住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袁庄社区的孙大壮(化名)和往常一样按时起床、洗刷、吃饭。刚放下碗筷,门外就传来了敲门声,是街道“如康家园”的志愿者又上门来接他了。
“家门口就有专业的康复师帮我做康复训练,这种事过去想都不敢想。”谈到街道新启用的“如康家园”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孙大壮直言,身体的残疾总是伴随着情绪的压抑,可自打养成了到社区做定时康复的习惯,不仅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因为社交增多,自信心也慢慢回来了,自己终于找回了重新回归社会的勇气。
一直以来,16周岁以上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群体“上不了学、出不了门、离不了人、就不了业”的问题颇为棘手,极大地影响了生活质量。为系统性地解决这一难题,济宁市将“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建设列入民生实事,高标准建设集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机构,专门为残疾人提供贴心服务。
“如康家园”离残疾人群体每近一米,服务就会贴心一分。“如康家园”大多选址在社区和村庄的居民服务中心,依托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设计改造。记者在接庄街道“如康家园”里看到,宽敞整洁的空间被划分成“康复、托养、就业、文体娱乐、志愿服务”等五大功能区,康复设备、休闲设施等一应俱全,残疾人朋友的各类需求在这里得到了一站式满足。
“注意这条耳机线一定要拉紧拉直,但不要太长。”“使用工具时要保护好自己,不要伤到手。”日前,来自金乡县高河街道莱河社区的20多名残疾人正接受培训,学习耳机半制品的加工技能,掌握这一技能后,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可以上岗了。
辅助性就业,是“如康家园”的一项核心功能。在济宁,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如康家园”针对性地提供了安全、简单、容易操作的就业项目,如手工PE花制作、拉花、手工编织、网袋封口、假发、手套加工等项目,让残疾人在享受照料和康复的同时还能实现就业增收。
“‘如康家园’服务的残疾人都是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劳动能力很弱,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常规就业。这就需要采取辅助性就业形式为他们就业提供方便,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取劳动报酬。”济宁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张修占表示,残疾人群体非常渴望通过自食其力的就业重建自信心。济宁市从劳动协议、收入保障、项目稳定、安全操作等多个方面细化了“如康家园”开展辅助性就业的标准,有效保障了残疾人从事辅助性就业的合法劳动权益。
好的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离不开规范化管理和可持续运营。对此,济宁市对“如康家园”实施了星级管理,相关部门会结合1-5级的星级评定,给予相应的运营资金补助,大大提升了“如康家园”的管理服务和规范运营水平。截至目前,济宁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如康家园”已有113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