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海峰
本报通讯员 邓美平
“人人都说家乡美,怎么比俺黄河故道的景色美,千年古树连成片,万亩杂果紧相连……”日前,夏津县黄河故道国家级森林公园,古桑群树影斑驳间,现年77岁的张显祯带着他组建的民间艺术团的团员们,演唱他整理出来的夏津民歌小调。他们演得认真,过往游客听得开心。这些团员,全是来自附近5个乡镇20多个村的普通群众,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64岁。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夏津县群众在逢年过节、农闲时节、茶余饭后,喜欢在文化广场、田间地头或农家小院自发组织文化活动。文化广场上歌声飞扬、舞步翩跹,庄户剧团里天当剧幕、地当舞台。该县以“群众文化群众办,办好文化为群众”为主线,结合本地特色,“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积极性,把群众留在文化活动的舞台中心。
夏津县以张显祯和王玉坤等民间艺术带头人、非遗传承人为代表人物的近千支庄户剧团,常年活跃在乡间。他们放下锄头,戴上行头,用起茧子的手把起了管弦。“闲暇时凑一起练一练、唱一唱,大家伙儿觉得舒坦。”张显祯说。
在夏津县郑保屯镇柳元庄村,一面鼓,两块板,数位村里的文艺爱好者通过改编传统戏曲,传唱新时代的移风易俗故事和党的惠民新政。夜风中,乡音浓郁、铿锵婉转的演唱让村民听得入迷。“在县里扶持下,我们几个爱好吹拉弹唱的村民组织起来,把村民身边的事编成节目,大家伙可爱看了。”这个村的庄户剧团团长王世芳说。
夏津县鼓励和引导全县文艺工作者挖掘生动素材,在有用、适用上下功夫,用地方文化元素讲述夏津故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具烟火气。县里的文艺工作者先后编写创作了上千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郁的各类文艺作品,其中近百件在国家和省、市层面获奖。夏津民歌《四季花开》《绣花曲》《王大娘喂鸡》被编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学音乐教材。“把文化服务的遥控器交到群众手里,让群众讲身边事、演身边事,百姓的精神需求才能解渴,乡村文化才会根深叶茂。”夏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勇说。
夏津县实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通过制度化、项目化、品牌化融合建设,“家风夏津”品牌持续释放活力,立足四弦戏、乱弹戏、夏津民歌、夏津小调、夏津吹打乐和夏津架鼓舞等艺术形式在当地广为流传的优势,让受到乡土味道涵养的文明新风在乡野间激荡。
目前,夏津椹果生态文化节、民歌专场展演、优秀庄户剧团巡演、“夏津好人”和“家风夏津”等群众文化实践品牌已初具规模。作为第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县,夏津县连续举办了6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
“文化建设的根在基层,本在群众。”夏津县委书记沙淑红表示,有效整合民俗节庆中的人文资源,活态化传承民俗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掘好群众文化的富矿,乡村振兴就有了涓涓的源头活水和长久的精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