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安顺 通讯员 刘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下,在太白湖新区石桥镇的田间地头,农民们趁着天朗气清,正抓紧抢收抢晒,处处是忙碌的景象。村道上、院落里晾晒着金黄的玉米粒,农民们脸上挂满了收获的喜悦,泗河沿岸呈现出秋收繁忙的景象。
金色玉米
产量有保
9月25日天刚刚微亮,太白湖新区石桥镇聂庄村的种粮大户张辉便来到了泗河堤坝的玉米地里,指挥玉米收割机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张辉一边指挥着收割机,一边拾起遗漏在地里的玉米。“我使用的机械收割可以直接使玉米脱粒,之后再晾晒两三天就可以出售了。”张辉说。
54岁的张辉与土地打了大半辈的交道了,三年前流转土地240余亩,成了镇上的种粮大户。
“今年的收成要比去年好一点。”张辉说,虽然今年的雨水来得比之前要早,容易在地里积水排不出去。张辉去年种植的玉米地受到了积水的影响,今年不仅挖了沟渠、修整了土地,而且在玉米管理上花了大功夫。“为了避免种子受土地和气候的影响,在保留去年高产的种子以外,又精选了三种玉米种子,把受种子影响产量的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对种植大户苏兵来说,去年丰收的他,今年有些开心不起来。苏兵今年承包了200亩土地种植玉米。因为六七月份的强降雨,165亩的土地因地势低,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导致玉米产量大幅下降。“当时也积极补救,开沟排水,现在这个收成也是很不容易的了。”苏兵无奈地说。“去年亩产1200斤左右,今年能有700斤就不错了。”在产量大幅下降之后,苏兵联系到保险公司,进行现场评估、定损,把损失降到最低。
夏季的强降雨和阴雨天,虽然影响力玉米的长势和产量,但石桥镇已经将全镇3.6万亩的玉米纳入政策性保险,以每亩15元的价格进行参保。“截至目前,全镇玉米收割接近三分之一,对于因夏季雨多,产量受到影响的农户,我们已经对接保险公司,对全镇减产、绝产的玉米进行评估、定损,把村民的损失降到最低。”石桥镇副镇长李咏莉说,秋收后,石桥镇将开展“2021-2022今冬明春水利项目第二期”,对今年涝情影响严重的土地,进行挖沟渠、平整土地。此前,“2021-2022今秋明春第一期项目”投资700余万元,修挖沟渠21.2公里,新建桥涵59座。
大红高粱
喜上眉梢
在石桥镇陆桥村村东,成片的红高粱顶着红火饱满的穗粒随风摇曳,犹如火红的晚霞。微风吹过,空气里散发着阵阵清香,种植大户刘跃瑞喜上眉梢,“今年的红高粱大丰收了。”
今年,流转到刘跃瑞手中的650余亩地,450余亩种植了高粱,其他的土地分别种植了玉米和大豆。“再过几天,高粱就能收割了,不出意外的话,高粱的收成要比其他村民种植玉米的收成要高。”刘跃瑞这几天一有时间就来高粱地看看,边走边看,时不时地估算着今年产量。由于刘跃瑞对种植高粱的土地进行调整,而且高粱是耐旱耐涝的农作物,强降雨对高粱产量影响很小,今年每亩可达到一千三四百斤。眼下,高粱还没收割,他却不愁销路和价格。
刘跃瑞高粱种植实施“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采取“村集体+农户”的种植模式,实行农业托管,因地制宜地调整种植面积。刘跃瑞今年第二年种植高粱,家中关于高粱种植的大型机械已经5台,从播种、喷药、到收割,实现了全机械化。“明年我准备在村里建一个中型烘干塔,将收购来的玉米、高粱进行烘干,提高出售价格,增加收入。”刘跃瑞说。
防火禁烧
护粮归仓
眼下正是太白湖新区石桥镇抢收抢晒的时期,秸秆禁烧、防火工作也进入了关键时期。“现在正值秋收时期,大家千万不能点火露天焚烧,不仅污染空气还容易形成火灾隐患,更是一种违法行为……”禁烧巡查车在石桥镇的田间小路上不停地广播着。禁烧防火工作人员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向村民发放《秸秆禁烧宣传倡议书》等方式,提高村民秸秆禁烧的自觉性。
在石桥镇栗河村的禁烧值班点上,村民禁烧工作人员靳士旋在田边来回走走看看,不时停下来与正在收玉米的村民交流着,“田间吸烟要把烟头掐灭,不要乱扔了,天干物燥,容易着火。”靳士旋与同村另一位村民共同值守在这个点上,负责本村500余亩的土地禁烧工作,不仅要保证“不烧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不毁一颗树”,更要确保村民把玉米安全归仓,秸秆还田。
“我们严格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原则,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各村支部书记、村负责人是秸秆禁烧工作的第一负责人。”李咏莉介绍,石桥镇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镇设立113个防火点位,每500亩设立两名防火员,配备三辆应急水车,两支应急队伍,24小时值守,组建两支不同巡查小组,做到巡查无遗漏,责任不落空。
金色玉米丰收。
大红高粱颗粒饱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