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成为新农具,卖农产品成为新农活,流量成为新农资。两部手机、一个微信号、一本笔记本、一支笔……这就是魏佑美每天工作的日常。
魏佑美个头不算高,一副标准农民打扮,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她怎么也没想到,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因为拍摄短视频,成了“大红人”。
文/片 记者 娄凯
拍着玩没想到火了
家住济南钢城区胡家宅村的魏佑美今年56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记者见到她时,她正抱着小米穗放机器里剥壳。身穿黑白条纹上衣,头顶围着红色围巾,笑起来还有两个酒窝。她文化程度不高,只是小学毕业,说起过去,不是赶大集卖衣服,就是拾掇几亩地,几十年如一日。
“我从2000年开始,每天的工作就是算日子,每逢初几就要到哪个集市摆摊卖衣服。下午一两点收摊回家,再去地里种庄稼。”22年摆摊的经验,让魏佑美有了大量的“粉丝”群体。
但一部手机,让她的人生轨迹有了“大变化”。“2019年,我换了智能机。”魏佑美告诉记者,她的儿子给家里拉了条网线,装上了网络,并且买了部智能机。“我每天刷短视频平台,看到各式各样的农民拍段子,我就想,我咋不行?”魏佑美谈起拍视频的初衷,开玩笑地说是为了“赶时髦”。
说干就干,2019年10月份,她注册了“卖衣服的熊娘们”账号,拿起手机对准来买衣服的顾客,发布了第一条段视频。“本想着拍着玩,但没想到有一条短视频突然火了。”魏佑美说。
一年挣了16万元
2020年,魏佑美发布了一条卖衣服的短视频,仅仅几天,就有8000多的点赞,100多万的浏览量。“没想到咱一个农民,还有这么多人关注。”魏佑美说。从这条视频开始,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做。截止到今年8月份,魏佑美全网粉丝达到6万。
“每天除了卖衣服,还有杂七杂八的活,根本没有时间学习。”为了让视频更加精细,魏佑美开始琢磨如何加字幕,如何加音乐。“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就开始琢磨剪视频的软件,看不清楚,还得戴着老花镜。”魏佑美笑着说。
“操心种地、浇水,更操心粉丝涨了没有。”魏佑美打开手机,各种短视频软件一应俱全。在短视频平台上,视频的前几页都是金黄色的小米在碾子上反复轧,用一口纯正莱芜口音说——“朋友们,大家好!”
2020年底,她在短视频拍了个吃煎饼的视频,却被网友问煎饼卖不卖,做了二十多年生意的魏佑美感觉抓到了商机。“网上能挣钱,以前哪想得到。”魏佑美说,“以前守着两三亩地,种点粮食自给自足,收成好还能卖个七八百的。”可这次卖煎饼,她赚到了第一桶金。
把视频打上手机号,然后拍一些制作煎饼的视频,不一会儿,就有不少网友加她问煎饼卖不卖。“七八月份,种的小米成熟了,我又开始卖小米,没几天就卖完了。”魏佑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小米一斤10元,刨去种地成本和运费,净挣七八元。2021年她卖了十几吨小米,挣了16万元。
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不仅是山东的,还有云南的、西藏的,都加我微信要小米,可以说,我们的胡家宅小米走到了全国各地。”魏佑美表示,不仅是线上,不少网友也自驾来到村里专门买小米,“昨天就有一位泰安的,开车来这里买了10斤。”魏佑美说。
“看到我挣了钱,周围邻居就提着一大兜水果,求我帮忙卖一卖。我一拍大腿,卖!”魏佑美把邻居的小米都收了过来,没几天都卖光了。“后来越做越大,以前种小米都是自给自足,现在村子里几乎家家种小米。”魏佑美说。
谈及未来发展,魏佑美还有不少期待。“粉丝越多越好。”魏佑美说,“有流量就有销路,可咱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我就想把村子里的农产品都卖出去,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