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君
在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炼油厂,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联合装置车间技术员于江涛是公认的榜样。工作27年来,从学徒工到主操、班长、技术员,于江涛扎根一线、专注创新,一步步成长为技术骨干,先后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累计创效近亿元。
1995年,18岁的于江涛技校毕业后来到胜利炼油厂工作。“置身炼油装置,干起活来,才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差得很远。”于江涛说。从那时起,他白天上班跟着师傅们学习炼油理论与操作技能,晚上下了班又自学计算机知识。通过长时间的勤学苦练,2007年,在山东省青工职业技能大赛上,他一举夺得“常减压蒸馏操作工”和“计算机多媒体操作员”两个工种竞赛的第一名。
2008年底,炼油厂新建一套常减压装置提上日程。作为技术骨干,于江涛“临危受命”,被抽调参与新装置的建设开工工作。到了新岗位,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对5000多张设计图纸逐一进行严格审查。
“最初的设计图纸,很多都是线段和数据组成,要从几千张图纸中发现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于江涛告诉记者,“若把这些图纸转化成三维立体图,就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发现问题。”为了赶时间,他加班加点熬夜绘制,最终通过绘出的立体图,发现了100多项设计问题。随后,他和同事们一起提出有效的整改建议,保证了施工进度。
后来,于江涛又通过创新探索,对装置减压塔顶抽真空系统进行了改造,使其能够精准地调节抽真空蒸汽的用量,最大程度节约蒸汽。第一年便节约了8000余吨蒸汽,降低了装置运行成本。
“装置投入运行后,新员工要想了解设备内部情况,除了检修时一窥究竟外,很少有其他机会。”于是,于江涛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的目标:要把大大小小的设备结构一一绘制出来。最终,他用Flash和3D软件绘制出了装置所有设备、管线、阀门,只要现场有的,图上不但都能找到,还能查到管径、材质等相关信息。
“咱们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2014年,炼油厂成立了“于江涛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有10名成员,都是炼油厂常减压专业的“大拿”。在于江涛的带领下,大家想着法儿搞优化,铆着劲儿解难题。
每月至少组织两次技术交流,围绕生产问题开“诸葛亮会”,深入装置现场破题解惑……8年来,工作室先后完成创新课题70多项。与此同时,工作室还打破厂际界限,与兄弟单位烯烃厂的劳模工作室进行联盟创新,构筑起上下游装置协作联动攻关平台。通过“面对面”沟通生产问题,相互了解工艺流程和指标参数,共商点子共谋高招,有效解决了脱戊烷油非芳含量高、溴价高等生产瓶颈。
“今后,我将更好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的作用,用干劲、闯劲、钻劲,带动身边更多人立足岗位、开拓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于江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