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蒋 鑫
通讯员 房 正 刘永霞 报道
本报鄄城讯 “住”暖气房、“喝”纯净水、“吃”椰糠纤维、“睡”高架床……春节前夕,在鄄城县董口镇福缘农业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里,一株株草莓苗在纯净水的滴灌下,郁郁葱葱、娇艳欲滴,在“高架床”上“惬意”地生长着。
“这里的草莓品种名为‘红颜’,生长温度要保持在10到15摄氏度之间,滴灌用的水是过滤后的纯净水,栽培用的‘土壤’是椰糠,施肥用的是从荷兰进口的生物肥,从源头上杜绝了草莓苗被污染,结出的都是纯绿色无公害果实。”福缘农业负责人赵秉金指着高架上的草莓介绍,他们采用了高架栽培模式,与平地栽培模式相比,具有管理方便、利于观光、减少病害等优点。据统计,高架栽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栽培中定植、抹芽、打老叶、采收等弯腰工作、费时费工等突出问题,可使作业负担减轻40%。
“这座大棚共占地140余亩,是目前国内莓果类项目中个体面积最大、种植技术先进、技术人员完善的超级玻璃智能温室项目。”走进大棚设备控制室,只见全智能RO控制系统、紫外线消毒机、净水装置等设备琳琅满目,处处彰显着“科技范儿”。赵秉金指着各种设备介绍:“棚内已完全实现了自动化种植。其功能包含了环境数据采集、数据展示、自动化温控、水肥一体化、视频监控、远程控制系统六大板块。管理者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一个有网络的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操控棚内设备。”
从小被“富养”的“红颜”草莓,市场价很高。“我们采用‘C2M’线上销售模式,每公斤可卖100元左右。”赵秉金说,线上销售采用农户到餐桌的预售模式,客户群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青岛等地。
董口镇党委书记任师帅介绍,福缘农业项目总投资1.7亿元,采取“1+X+N”经营模式,即以智慧产业园区为核心,带动鄄城县多个农业合作社协同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生产种植,力争实现周边700多农户年收入达13万元的目标,实现农户增收、社会增效双赢。同时,科学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对鄄城、菏泽周边农业产业升级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将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作为首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鄄城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积极打造沿黄镇乡村振兴品牌。聚焦实施加快沿黄镇高质量发展激励政策34条,推动滩区发展步入快车道。目前,沿黄五镇已完成土地流转1.2万亩,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整合建设用地264.86亩,建设返乡创业园5处,入园项目正在积极运作,对全县的示范作用、辐射作用正在显现。
“我们要坚定不移抓衔接、促提升,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加强滩区迁建后续扶持力度,把黄河滩打造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示范区、先行区。”鄄城县委书记孙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