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林英 祁琳
如何在田间地头零距离解决农民的技术难题?在青岛莱西,青岛农业大学开拓“科技小院”助农新阵地,交出了让农民满意的答卷。学校师生团队开展“四零”助农服务,推动产教融合,真正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实事办到了农户门口和田间地头。
“四零”服务,
贯穿科技服务与实践全过程
“科技小院”模式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创立的。在他的指导下,青岛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延玲老师组建师生团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将“零收费、零门槛、零时差、零距离”贯穿于科技服务与实践的全过程,围绕农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综合开展技术转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从2019年开始,青岛农大师生团队从“土水肥”三方面优化了有机替代地力提升与滴灌水肥一体化高效统筹管理关键技术示范方。指导农户进行养分优化管理,按照胡萝卜的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供应规律,从时间和数量上进行精准控肥和追肥,做到科学合理,高产高效。
深入挖掘限制胡萝卜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关键核心问题,引进单项技术,并创新集成胡萝卜绿色发展技术体系,直接将科技示范田建在农民地里,让农民近距离看到示范效果,做到“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在“胡萝卜科技小院”成功运营的基础上,学校又陆续建成了“胶州大白菜科技小院”“莱西粮油作物科技小院”,并承担了“乐陵科技小院”的相关工作。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贡献了青岛农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技术培训,
让当地农民成“土专家”
在做好技术示范的同时,青岛农大师生团队也注重对当地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积蓄后续发展人才力量。
为方便农民长期巩固培训知识,“科技小院”师生建立了科技长廊和科技展板,让农户可以随时了解技术要点。在农忙时节,只要农户一个电话,“科技小院”师生就可以零距离入户指导。团队师生还开设了晚间课堂、田间学校等技术培训方式,培养一支接地气、带不走、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把当地的农民、种粮大户培养成“土专家”。几年来,科技小院累计开展作物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培训60余场,培训农民1500余人次,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10名,推广“夏玉米同步营养肥”超过5500亩,节约纯氮投入29-45吨,节约农户氮肥投入8.7-13.5万元。
产教融合,
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农业人才
“科技小院”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的资源,实现课堂与田间、科研与推广、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农业人才。青岛农业大学30余名研究生长期驻扎,置身于农业生产实践的广阔天地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实实在在地提升并强化了专业技能,更加深了对农村农民的感情。通过学生、农技员、培训教师等多角色转换,研究生的专业知识、适应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均得到有效提高。
同时,学校还充分结合专业实习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组织600余名本科生参与“科技小院”的科技助农实践。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2018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公费农科生们完成了12万余字的“科技小院”暑期社会实践日志,在火热的生产一线提升了专业知识、增长了社会阅历。
目前,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已承担国家、省、市及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申请专利15项,发表文章10篇,撰写形成“科技小院日志”20余万字,大力开展科技成果、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推广,获得广泛认可。2021年10月19日,青岛农业大学在莱西市店埠镇举行山东省区域农业绿色发展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和“科技小院”揭牌仪式,聚焦资源共享和合作共建,强化了与地方政府、国内顶级专家的协同合作,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助推产业升级搭建了更高的平台,努力奏响新时代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合唱”。
□ 本报通讯员 林英 祁琳
如何在田间地头零距离解决农民的技术难题?在青岛莱西,青岛农业大学开拓“科技小院”助农新阵地,交出了让农民满意的答卷。学校师生团队开展“四零”助农服务,推动产教融合,真正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实事办到了农户门口和田间地头。
“四零”服务,
贯穿科技服务与实践全过程
“科技小院”模式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创立的。在他的指导下,青岛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延玲老师组建师生团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将“零收费、零门槛、零时差、零距离”贯穿于科技服务与实践的全过程,围绕农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综合开展技术转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从2019年开始,青岛农大师生团队从“土水肥”三方面优化了有机替代地力提升与滴灌水肥一体化高效统筹管理关键技术示范方。指导农户进行养分优化管理,按照胡萝卜的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供应规律,从时间和数量上进行精准控肥和追肥,做到科学合理,高产高效。
深入挖掘限制胡萝卜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关键核心问题,引进单项技术,并创新集成胡萝卜绿色发展技术体系,直接将科技示范田建在农民地里,让农民近距离看到示范效果,做到“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在“胡萝卜科技小院”成功运营的基础上,学校又陆续建成了“胶州大白菜科技小院”“莱西粮油作物科技小院”,并承担了“乐陵科技小院”的相关工作。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贡献了青岛农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技术培训,
让当地农民成“土专家”
在做好技术示范的同时,青岛农大师生团队也注重对当地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积蓄后续发展人才力量。
为方便农民长期巩固培训知识,“科技小院”师生建立了科技长廊和科技展板,让农户可以随时了解技术要点。在农忙时节,只要农户一个电话,“科技小院”师生就可以零距离入户指导。团队师生还开设了晚间课堂、田间学校等技术培训方式,培养一支接地气、带不走、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把当地的农民、种粮大户培养成“土专家”。几年来,科技小院累计开展作物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培训60余场,培训农民1500余人次,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10名,推广“夏玉米同步营养肥”超过5500亩,节约纯氮投入29-45吨,节约农户氮肥投入8.7-13.5万元。
产教融合,
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农业人才
“科技小院”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的资源,实现课堂与田间、科研与推广、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农业人才。青岛农业大学30余名研究生长期驻扎,置身于农业生产实践的广阔天地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实实在在地提升并强化了专业技能,更加深了对农村农民的感情。通过学生、农技员、培训教师等多角色转换,研究生的专业知识、适应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均得到有效提高。
同时,学校还充分结合专业实习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组织600余名本科生参与“科技小院”的科技助农实践。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2018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公费农科生们完成了12万余字的“科技小院”暑期社会实践日志,在火热的生产一线提升了专业知识、增长了社会阅历。
目前,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已承担国家、省、市及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申请专利15项,发表文章10篇,撰写形成“科技小院日志”20余万字,大力开展科技成果、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推广,获得广泛认可。2021年10月19日,青岛农业大学在莱西市店埠镇举行山东省区域农业绿色发展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和“科技小院”揭牌仪式,聚焦资源共享和合作共建,强化了与地方政府、国内顶级专家的协同合作,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助推产业升级搭建了更高的平台,努力奏响新时代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合唱”。
var tagSpa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ntenttext');
var ss = tagSpan.innerHTML;
ss = ss.replace(/ /g, "").replace(/ /g,
"").replace(//g,
"").replace(/<\/SPAN>/g, "");
tagSpan.innerHTML = 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