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腾)近年来,金乡县始终把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探索构建以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为主体、专业医疗机构为辅助、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农村困难家庭失能老年人集中供养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困难家庭“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难题。
金乡县围绕“老有所养”,专题研究农村困难家庭失能老人集中供养问题,制定出台《金乡县农村困难家庭失能老年人集中供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积极稳妥推进集中供养工作。限定集中供养对象范围为农村低保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失能老人和重度残疾人。坚持“自愿申请、愿进全进”的原则,经本人或监护人同意,方可申请入住集中供养机构;集中供养机构原则上为镇街敬老院,若镇街敬老院不具备供养条件,可由具备护理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或有资质的社会养老机构进行集中供养。
集中供养对象生活费和护理费的标准参照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标准执行,原享受的农村低保、残疾人生活补贴、护理补贴、高龄津贴、基础养老金等保障资金不再发放,直接发放到集中供养的养老机构;其余不足部分由政府负担。
金乡县积极创新思路、盘活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养老机构的托底作用,全面提升农村困难家庭失能老年人供养水平。全面加快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步伐,投入1000余万元对13处镇街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全部按照老年养护设施建设标准及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改造,新增护理型床位1000余张,全部按照消防要求配置烟感、喷淋、防火栓等消防设施,敬老院实现六有:有活动健身室、有图书室,有医务室、有洗衣间、有开水间、有呼叫装置;全部实现适老化、24小时热水供应等,功能设施齐全,确保老人住的舒适、舒心。
为有效解决公办养老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等难题,推动敬老院改革运营模式,将日常生活照料、卫生保洁、衣物洗涤、送餐喂餐等护理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交由专业服务公司,政府选派管理人员在院内24小时监督管理。
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僵化、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又避免了出现完全公建民营降低老人生活质量的现象;既提升了供养服务水平,又增加了专业公司收入,一举多得。目前,全县有7家敬老院先后改革运营,效果显著。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大胆探索创新,利用镇街卫生院闲置病房楼改建养老院,卫生院内“嵌入”养老院,将两院合二为一,实现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无缝隙”对接,达到了民生资源合理配置,医疗、养老优势互补,为老人提供集中养老照料、特困供养、疾病诊疗、康复护理等多样化服务,解决了“医不能养、养不能医”的难题。明确固定一家“两院一体”养老机构作为集中供养点,将重症老人转入该机构,在不增加资金的情况下使老人享受到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目前该机构已救治重症患者10余人,得到全社会的好评,带动的医院效益也越来越好,真正实现了双赢。
为切实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多方筹集资金,采取“三个一点”,即“财政支持一点,上级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有效破解了运营难题。将农村困难家庭失能老年人集中供养标准与农村特困人员等同,包括基本生活和照料护理,标准随特困人员增加而增加。目前,全县各类养老机构中供养的困难家庭失能老年人有131人,每年需经费200余万元,全部由县级财政负担。公办民营或民办养老机构,除有政府集中供养资金外,还可额外获得养老服务运营补贴项目资金,保障养老机构运营成本。积极发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力量为农村幸福院进行捐赠,大力开展“幸福食堂”爱心志愿活动等,营造了全社会关爱老人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先后有7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3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除捐赠物资外,相继开展“尝尝大厨的菜”“健康义诊”“采耳修脚”“送文化进食堂”等系列活动,惠及所有农村困难家庭集中供养机构。
通过开展农村困难家庭失能老年人集中供养工作,金乡县13处镇街敬老院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