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明 通讯员 崔珊 报道
本报东营讯 “我们采用的‘甘薯机械化结合双色膜下微灌’技术全程机械化,节省大量人力、物力,适合规模化种植,双色膜在增温、保墒的同时控制杂草生长,而膜下微灌解决了我区春季少雨、灌溉困难、露天微灌返碱的难题。”12月13日,东营市河口区农机服务中心主任王洪志向记者介绍。
河口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北侧,是典型的黄河三角洲地貌,淡水资源匮乏,土壤偏盐碱。为推动乡村振兴,找到适合河口区发展的特色产业,近年来河口区多方探索。2017年开始,河口区农业农村局对河北甘薯生产基地、济宁育苗基地、山东农业大学、本地甘薯种植育苗户等进行了大量调研,开始甘薯栽培试验示范。
“有人问,盐碱地里长出来的地瓜能好吃吗?2019年,河口区慧海家庭农场先行先试,种了200亩的试验田,用事实证明,盐碱地里的地瓜更甜、更糯、更香。”王洪志说。在河口区农业农村局服务指导下,慧海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甘薯起垄、覆膜、施肥、施药、铺设滴管带一体机、中耕机、收获机等配套机具,采用“甘薯机械化结合双色膜下微灌”技术,聘请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所专家教授指导,引进了当前受欢迎的龙九、西瓜红为主栽品种,济26、白莎密等8个品种为试栽品种,筛选适合盐碱地种植的甘薯品种。
2019年,虽然遭遇“利奇马”台风,试验田受到影响,当年仍实现了主栽品种龙九亩产7000斤,西瓜红亩产3500斤好收成。2020年,鲜食甘薯品种“济薯26”亩产达到3528.6公斤,创盐碱地优质鲜食甘薯单产纪录。2020年,慧海家庭农场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2021年,依托慧海家庭农场,河口区在义和镇“锦绣河口”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立黄三角滨海盐碱地甘薯高效栽培示范园,流转土地并播种3000亩。
在提高产量、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销路也不断扩大。“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跟福建、广西、广东等地的大客户都有了联系,今年毛收益能达到800万元左右,纯利润也能到200万元。我们明年计划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建立自己的温室育苗基地、存储冷库和甘薯食品加工厂,发展全产业链,将甘薯产业做大做强。”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慧海家庭农场农场主李慧对未来信心满满。
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附近群众的增收。“光春天栽地瓜苗这一项,我一个人就能赚5000多元,秋天收地瓜的时候能赚6000多元,还耽误不了自家地里的活。看收成这么好,我也想跟着种。”在慧海家庭农场务工的东南村村民李霞说。
用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用产业发展推进农民致富。河口区立足沿黄沿海盐碱地特色,坚持“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的理念,依托黄三角滨海盐碱地区甘薯高质量发展万亩示范园区、“鸣翠人家”百合种植基地,按照“龙头+合作社+基地+科研院校”模式,构建起集科研、育苗、栽培、储存、销售、加工于一体的盐碱地特色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具有盐碱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