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孙业勇
12月3日10时许,在莒县库山乡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厨房里,工作人员正在为全乡老人的午餐忙碌着,清洗、切配、烹炒各个环节有条不紊。
上午11:20,热腾腾的馒头从蒸柜里拉了出来,一排排标注了村庄、姓名的不锈钢保温桶也摆上了接餐口。一会儿工夫,猪肉炖萝卜也出锅了,厨师把饭菜挨个盛进保温桶。“这个桶保温效果非常好,我们为每位老人准备了两套,交替使用,保证他们吃上热乎的饭菜。”日照阳光大姐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的项目主管陈志刚介绍。
配餐车行驶大约10分钟后,来到马家官庄村幸福院。“开饭啦,开饭啦!”配餐车停稳后,幸福院的管理员徐莲荣边喊边把一个个保温桶端上餐桌。这时,面带微笑的老人们也陆续来到餐厅,五六人一组围坐在桌前,保温桶里的饭菜冒着热气,扑鼻香气在屋子里蔓延。
“吃住在这里,大家一块看看电视、说说话,很温暖啊,吃凉饭的日子一去不返了。”今年80岁的村民徐春地感慨道。徐春地的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平日里他一个人生活,日子过得有些粗糙。不爱动弹的时候,一天就吃一顿凉饭。
今非昔比,库山乡探索与日照阳光大姐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引进第三方参与农村幸福院建设。成立1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2处服务站点,统一负责村幸福院的配餐服务,解了全乡老人的照料难题。目前,全乡43个村实现村幸福院全覆盖。
马家官庄村建起幸福院后,配备了娱乐室、电视、空调、暖气等设施,村内年满80岁及以上的老人和困难群体都可以入住。
记者了解到,莒县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23.8万余人,其中80周岁及以上3.3万余人。这些老年人生活得怎么样,过得舒心不舒心,是衡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标志。为解决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莒县在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把自我保障、子女赡养、社会资助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由乡(镇、街道)统筹,指导各村结合集体财力、群众意愿等因素,灵活确定运行模式。
这几天,小岭村党支部书记于佃国忙得“脚不沾地”,为村幸福院的开业作最后的准备。“我们在村幸福院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支部领办幸福院。”于佃国介绍,小岭村现有1186人,其中,党员35名,80岁以上及困难群众近40人。为推进幸福院建设,村党支部提出“同住一个村、共建一个家”的理念,推行村民志愿积分制,激励村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每年进行考核表彰,作为入党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参考。目前,全村已经组成了“红白理事会”工作人员、支部委员、村民志愿者参与的70余名幸福院志愿服务队。
“幸福院启动后,我们计划3个人一组,轮流值班到幸福院参与助餐、助洁,不仅能降低幸福院的运营成本,还能提高村民参与村里管理的积极性。”于佃国说。
破解镇村资金压力保证幸福院持续地运转,是“老有所养”工作扎实推进的关键。在全面落实上级补助政策的基础上,莒县决定对农村幸福院建设经验收达标的,县财政每处给予1万—3万元的差异化一次性建设补助;对符合就餐条件的80周岁及以上老人给予每人每天2元的助餐补助。目前,莒县已建成农村幸福院555处,预计到2023年底前实现农村幸福院全县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