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一线故事 > 正文
   

无棣:32年田间地头做试验、教技术,全镇农民都记住了他

2021-11-23 07:13:09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刘国利,今年52岁。20岁时从无棣县职业中专林果专业毕业,到无棣县小泊头镇干农技工作,一干就是32年。

  小泊头镇52个村,每条街巷他都很熟。6.3万亩耕地,2.5万亩枣林,3000亩养殖水面,他拿出笔,短时间就能画出全镇的农业分布图。全镇3.9万农民,不管是种粮种枣,还是养猪养鸡,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是给他打电话。

  一年四季脸都被晒的黑着的刘国利,见了农民都会亲切的有说有笑,全镇农民都觉得他就是身边的家人。至于现在刘国利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身份、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身份、5项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称号,当地农民乃至全镇农民都觉得,那是他应该得到的。

  32年来,刘国利为小泊头农民、无棣县农民,甚至是其他县市区的农民,做了很多事。刘国利说,他做的,都是责任内该做的事儿。在他做的众多的事情中,随便挑选出几件,就可以从中看出他的为农富农兴农之心。

  一、土地又湿又粘怎么种小麦?

  刘国利在指导农民如何更好地使用改造后的小麦播种机。

  2021年秋天,玉米收获和小麦播种时期,连续降雨导致玉米地腾茬晚,小麦播种期延后;有些地块因土壤含水量太高,难以播种。

  到11月中旬,这个镇的农机作业手马学柱还开着小麦播种机,在又湿又粘的地里抢播小麦。“这样的地块,今年能播下小麦,全靠刘国利。”马学柱说。

  刘国利是小泊头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今年秋收秋种时的连续降雨,他凭在田间地头工作了32年的经验,敏锐地觉察到秋种会存在问题。

  刘国利找到马学柱,对他的小麦播种机进行改造。播种机前部,加装了切刀,可以把混合了杂草、秸秆的粘土切碎;后部加装了一排长长的铁链子,把播后的土地拖平,压实、填平裂缝,便于小麦发芽,减少后期水分蒸发。

  “正常年份,小麦的播种深度是8厘米。”刘国利说,“今年播种晚,播这么深肯定不行。湿度大,温度低,必须播浅些,以利于小麦种子早发芽、早生根。”

  到底播多深才最适合今年的特殊情况?每改造一次,都要跑到地里试播。刘国利看播后的土壤表层是否平整、裂缝多少,扒开土看种子深浅及多少。然后再改再试,最终把播种深度定为3厘米。

  经过这样30多次的改与试,刘国利终于完成了改造。改造后播种机,能在粘性大的含水量很高的盐碱地上播种小麦。播种效果,刘国利满意,机手和农民也满意。

  刘国利说,播种时,这排铁链子是平拖在地面上的,可拖平、压实播后的表层土壤。

  晚播的小麦,采用全幅播种。刘国利说,常规播种亩播量在18万至25万粒,全幅则达到40万粒。全幅播种,种子播在一个平面上,深浅一样,出苗一致,且互不拥挤。这样小麦根系发达,茎叶健壮。

  “原来小麦采用沟播,主要在没有机械的时代,用镰刀收割方便。现在都是用联合收获机,这为小麦平播创造了条件。”刘国利说,“简单地说,原来的小麦是一沟沟的,现在的是一片片的。”

  “时间太紧,只改造出两台。”刘国利说,“有这两台,全镇最难播种的2000多亩粘性大、湿度大的地块,也能播下小麦。”

  刘国利在查看小麦播种质量。

  二、枣树产量低怎么办?修剪啊

  小泊头镇地势低洼,76%的耕地是盐碱地,而耐盐碱的枣树,成了当地农民栽植的首选。刘国利到小泊头镇参加工作时,金丝小枣是全镇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到小泊头镇不久,刘国利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农民不修剪枣树。当地农民不知道枣树修剪后,枣会变大,还高产稳产。

  不仅不知道,当地农民还不会修剪。于是,他骑着自行车,一个村一个村地跑。把一个村有枣树的农民都喊来,找一片枣林,边剪边讲。

  当地农民刚开始自己修剪时,刘国利骑着自行车,来到每一片枣林,指出他们修剪中存在的问题。

  两年过后,小泊头镇家里有金丝小枣树的农民,基本都学会了修剪。这里的金丝小枣,市场上价格高不说,销路也更好。

  两年时间,全镇农民认识了这位农业技术员,也喜欢上了这位年轻人。

  三 、枣树老了怎么办?换树头

  因这里世代种枣树,田间更多的是爷爷辈、父辈栽下的老枣树,加上品种多、良莠不齐,结出的枣,产量低、品质差。农民只能把成龄枣树刨了,栽上市场看好的新品种。

  新在田间枣下的,绝大多数都是小苗,要好多年才能进入盛产期。在新枣树真正形成产量以前,农民的收入会大大减少。

  1994年,在农民普遍掌握了修剪技术的基地上,刘国利开始在大田村的老枣树上搞嫁接试验,重点是高接换头。5年后,高接换头的老枣树一棵结果达到30多斤,收购价是10元一斤。

  高接换头,是针对根部生命力旺盛,品种不好,或枝干老化等果树,采取的一种嫁接技术。办法是,在离地面一定高度,直接锯掉主干,然后在新抽发的枝条上进行嫁接。

  这种新发的技条,因有强大的根部提供营养、水分,生命力特别旺盛。在这种枝条上进行嫁接,能在更多的时间内,让这些枣树进入盛产期。

  高嫁换头有这么高的效益,农民想学,刘国利想教。刘国利开始办培训班,为每个村培训8至10人的嫁接和高接换头技术人员。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国利依旧骑着他的那辆自行车,从田间小路奔向枣林,现场培训。

  到2002年,全镇嫁接(包括高接换头)枣树1.2万亩,农民从枣树上得到的收益,大大提高。而教会了多少农民嫁接和高接换头技术,刘国利没统计过。“上千人总有吧。”他说。

  农民遇到问题,总会想到刘国利;农民有了问题,刘国利总会在他们身边。(资照片)

  四、冬枣树多了怎么办?上大棚

  高接换头,当然要嫁接上当时最好的、最新的品种。冬枣的出现,让当地种枣树的农民,真正知道了什么是高效农业。

  慢慢地,他培训出来一大批嫁接技术过硬的农民。这些农民组成小队,到外地帮助嫁接冬枣。

  到2002年,冬枣树多了,价格也不断下滑,加上上市时间短、不耐储存,冬枣带来的收益在减少。

  采用早已成熟的技术大棚,可以让冬枣提前上市。2002年,刘国利在孙马村一户农民的枣园里,尝试搞冬枣大棚,面积为一亩。

  从建棚到扣棚,从控花到疏果,刘国利全程呆在大棚里。大棚冬枣第一次尝试便成功了,因提前近20天上市,采收下来,不知道该卖多少钱一斤。商贩找上门来,刘国利和这户农民商量了一下,狠了狠心说:30元一斤。商贩听后笑了,没还价,有多少收多少。

  刘国利把大棚冬枣技术,教给农民,不限于小泊头镇,不限于无棣县。利用这一技术,农民在一亩地上,一年收入可达数万元。

  为了减少建冬枣大棚的投入,刘国利帮助农民把大棚从冬暖式改成春暖式,节省投资可达三分之二。现在,无棣的冬枣大棚,基本都是春暖式的了。

  五、盐碱地上树木栽不活?谁说的

  在小泊头镇,在无棣县,盐碱重的地片,曾经除了枣树,几乎看不到别的树木。当地农民不是没试过,他们也想看着绿树成荫。他们年年栽,树却年年死。

  刘国利试着在盐碱地上栽树,反复栽种中,他总结出“两大一抗”盐碱地上栽活树木的办法。

  大水压碱。大水浇过后,表层的一部分碱会随会一起渗入到下层土壤中,这有利于新栽树木的成活。

  挖大树坑。坑越大,新栽的树苗根部被碱死的可能性就越小,并且随着树木生长,它们也在不断吸收、分解盐分,从而降低周边的盐碱度,更能活下去。

  抗盐碱的树种。经过试验,黑杨的一个品种和白腊,都有较好的抗盐碱性,更容易在盐碱地上栽活。

  2008年,刘国利组建起了树木栽植队,教他们如何挖坑、浇水、栽树。领着栽植队,刘国利在盐碱地上整整忙了43天。

  奇迹发生了。刘国利采用“两大一抗”栽下的树苗,基本都活下来了。他的这一栽树办法,迅速在小泊镇农民中传开,两年时间,全树林木面积,从无到有,发展到1.2万亩。

  树苗都是从外地运来的,外地的土壤不盐碱。这样的树苗,栽下后要适应盐碱土壤,才能活下去。

  为了能让盐碱地上树木成林,刘国利先后试栽过20多种树。2012年,刘国利决定,直接在盐碱地上培育树苗,让它们从发芽就开始适应盐碱性土壤。

  2014年,在刘国利的指导下,小泊头镇发展起1.3万亩苗木。这些苗木,包括对盐碱有较好抗性的黑杨、白腊、国槐、栾树等。有了这些苗木,整个无棣县植树造林,都不用再外调苗木了。

  在盐碱地上新栽下的经济苗木,不到砍伐或卖大苗时,没有经济效益。刘国利便试着搞林下经济。他在林间养过鸡养过羊,种过菜种过中草药。最后,他觉得当地最好的林下经济模式是养鹅。

  发展经济林,林下灭草很重要,尤其是树木还没长大到树冠能覆盖所有地面时。经济林,一栽就是几十上百亩甚至上千亩,靠人工灭草,并且从春到秋,还得一遍又一遍地灭,成本太高。

  养鹅就能解决这一问题。5月,草长出来了,毛绒绒的小鹅放到林间。草一遍遍地长,鹅一遍遍地吃。吃到11月份,叶落草枯,鹅也长大了。

  这样在林下养的鹅,一只能纯挣13元。一亩地可放养200只鹅,一年就有2600元的卖鹅纯收入。树木还小,不能卖钱,可林下鹅一年带来的收益,让当地农民在盐碱地上栽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现在,小泊头镇农民每年都会在林下养鹅超过10万只。有了这些除草大军,他们不再管林下的杂草,只等着秋后卖鹅数钱。

  如今,小泊头镇乃至无棣县的盐碱地上,随处可见树木成林。当地农民着着舒服,刘国利看着高兴。

  农民年年的丰产丰收,是刘国利最大的工作动力。(资料照片)

  这期间,为了更快地奔向田间地头、教会农民技术,1998年,刘国利买来了第一辆摩托车。1998年到2013年,15年间骑坏了3 辆摩托车。2013年,因为腰不好,他买了辆便宜的小轿车。现在,他还是开着这辆小轿车,虽然有的地方已经生锈。

  现在农民富裕了,花一二十万元买辆轿车那是常事儿。看着刘国利还是开着那辆车,不断有农民说:老刘,该换辆新车了。刘国利总是笑着说:还能开。

  是的,那辆老车还能开。搞农业技术,是要花钱的。他老家在小泊头镇的乔家庄村,在村里,他在自家地里栽了1.1亩枣树,还拿出有1.5亩地种小麦玉米,这是他自己的试验田。新品种、新技术、新想法,大多数都要先在这里进行试验。行,再推广给农民。这些试验田的活,他在8小时之外来干;花的钱,他自掏腰包。

  刘国利说,工作32年来,他干的都是些小事。正因为他每天都在干着他口中所说的小事,全镇农民记住了他。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 吴树强 高士东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临清“红云课堂”助力农村电商发展
下一篇:德州:圈养“零排放” “宅家”鲈鱼美
 
0
 
 
 
 
推荐资讯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业 多点发力点亮绿色经济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观走访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
种下“牧草绿”,治愈“盐碱白”
种下“牧草绿”,治愈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