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兆锋 赵念东
本报通讯员 蒋晨曦 谢新华
“归雁”创业
群众产业链上共舞
11月12日,在巨野县龙堌镇山东佰啸制粉有限公司(下称佰啸公司)的低温清理烘干中心,机器轰鸣,生产线全面运转。
“我们投资建设的低温清理烘干中心不仅避免了玉米受雨淋引起的霉变,还减少了粮食损耗,保证了粮食品质。”公司负责人刘高峰说,“今年秋收期间的雨水偏多,村民们抢收回来的玉米含水量大,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发生霉变以致减产。我们曾经连续7天日处理雨淋玉米40万斤,帮助群众减轻了损失。”
近年来,为开展“归雁兴菏”行动,龙堌镇积极宣传返乡创业、招才引智政策,引导在外的龙堌籍青年返乡创业;借助村“两委”换届契机,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回村任职,助力乡村振兴。刘高峰就是返乡“能人”中的佼佼者。
目前,刘高峰经营的吉白、佰啸两家公司主要生产小麦等级粉、专用粉,产品辐射全国20多个省。从收割到粮食烘干、从粮食储存到终端食品加工,真正形成了“一条龙”产业化链条。
“我也是一名农民,所以我清楚农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种地能增产增收、家门口能打工挣钱、收入能增加。”从2019年开始,刘高峰打造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模式,流转了六个村的8000亩农田,实现供种、播种、管理、施肥、收获“五统一”,并通过村党支部领办种植合作社方式,将种植户与公司紧紧联系到一起,结成了利益共存的联合体,实现共赢。“目前,我们公司的员工包括收购、销售、运输等有500余人,再加上‘订单农业’项目,有10个村近2万名群众从这条全产业链条上获益。”
“在龙堌镇,像刘高峰这样返乡创业的‘能人’越来越多,有200余名优秀人才纳入乡村振兴人才库。”龙堌镇党委书记李淑梅说,他们在外闯荡打拼多年,思想活、视野阔,有资金、技术和自己的产业。在他们的带动下,乡亲们振兴家乡的干劲更足了。
“头雁”领飞 振兴乡村
龙堌镇注重从应届大学毕业生、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村级后备干部、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等人员中发现人才、回引人才,择优选择有回村任职意愿的人员进行培养,并实行动态管理。“我们依托市县乡三级党校、现场教学点,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育,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培养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政策水平,激励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为民服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李淑梅说。
路海村党支部书记徐成帅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是名90后村干部。文化水平高、思维活跃、勇于创新,是他们的优势。
“这个地方挺合适的,交通便利,方便生产和产品存放。”这几日,徐成帅与村“两委”成员正为板材加工点选址问题忙碌着。地点早一天确定,就能早一天为村集体收入“加码”。
徐成帅毕业后经营了一家板材加工厂,凭着聪明能干,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去年,为进一步深化“头雁工程”品牌创建,打造素质更高、能力更强、作风更优、纪律更严的农村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巨野面向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优秀人才遴选村党组织书记。徐成帅报了名,经过考核上任路海村党支部书记。
“要想开展好群众工作,就得先和群众打成一片。”徐成帅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摸实情。很快他就熟悉了村子,村民也接受了这个“娃娃支书”。
无产业、无优势、无资源,村子发展难,村民增收难,这都是徐成帅急需解决的问题。徐成帅从完善基础设施做起,自掏腰包在村里架起了太阳能路灯。一年来,徐成帅务实的工作得到了村民以及党员干部的认可,在今年村“两委”换届中,徐成帅连任村党支部书记。
“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搞土地集中高效运营;借助板材加工厂的种种资源,在路海村设立加工点……”徐成帅精心编织着村子的发展愿景。
在龙堌镇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通过个人意愿、组织推荐、党委筛选、县级联审等程序,目前全镇共有9名35岁以下党支部书记,47名年轻“两委”成员活跃在基层一线,他们积极投身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疫情防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工作,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青春力量。
近年来,巨野县年轻人返乡成为一个新趋势,他们或担任村干部,或领办合作社、开办企业,还有一大批人选择在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活力。据统计,在今年巨野县634个村(社区)“两委”换届中,789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进入“两委”班子,147名在外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全县村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