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渐晚,虫声低鸣。帮奶奶收拾完碗筷,13岁的小格格回到“希望小屋”的书桌前,打开自己的成长日记本,轻轻地拧开台灯开关,一束柔和的光芒照满屋子,点缀山村的夜空。
小格格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重度残疾,母亲身患精神疾病已去世多年。自幼跟着奶奶长大的小格格,身上有着同龄人身上少有的懂事和坚强。
2021年夏天,泗水微益协会在一次走访中,发现了这个自强不息的女孩,决定将她纳入为家庭困难女童建设“希望小屋”项目。经过15天的紧张施工,小格格的“希望小屋”如期完成。
这是小格格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在这里,我可以好好学习;在这里,我可以放飞梦想。我真是太幸福了!”小格格说。
近年来,泗水县聚焦困境少年儿童所盼精准发力,将“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列入全县“我为青年办实事”工作清单,并纳入2021年县政府“民生实事”。如今在泗水,有349个像小格格一样的困境儿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 “希望小屋”。
“希望小屋”项目启动之初,泗水县就明确了项目服务宗旨,即“提升关爱困境儿童水平”,着力保障困境儿童“成长空间”,努力把泗水打造成“一座最有爱的城市,最有温度的地方”。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打造了儿童关爱泗水模式,改善了349名困境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被山东团省委在全省推广,并将泗水列为首批“希望小屋”建设示范单位。

泗水县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注重调度社会力量参与,号召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社会各界志愿者队伍加入到儿童关爱工作中来,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希望小屋”、关心关爱困境青少年的浓郁氛围。由团县委联合泗水县微公益协会,实施“互联网+”公益模式,在腾讯等平台上线“共建希望小屋”、支付宝消费捐、“520希望小屋公益季”等项目,充分发动各级党组织建立项目分链接自主发动募捐,取得了显著的筹资效果。线下实施小屋认领援建模式,争取机关事业单位、爱心企业、高校等各行业支持,民建济宁市委、九三学社济宁市委等单位纷纷认领希望小屋。
据了解,为确保救助对象选准选实,泗水县实施“提报、回访、复核、评审”四重筛选制度,由基层团委、青年党员志愿者、泗水县微公益协会镇街核心志愿者、项目负责人等经三次入户走访筛选,最终组建评审团进行会审,筛选过程中注重从急需程度、房屋权属与空间结构、家庭卫生环境情况、学习成绩、礼仪礼貌、家长配合、日后维护预估、年级年龄、可塑潜力等9个方面进行考察、全程记录。
同时,“希望小屋”实行标准化建设,施工单位实行统一公开招标,统一基建标准,统一配备品牌家具,确保每个受助孩子安心入住。实施双重验收制,工作组和爱心人士现场验收,使用过程中不定期回访验收,发现问题通知建设单位限期整改修复,切实保障纳入小屋建设的困境儿童权益。
一间小屋,空间不大,却温暖了孩子们的心,成为孩子们升起梦想的地方。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通讯员 包庆淼 张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