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种大姜,光长草不长姜。”这是高唐县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俗语。然而,这个“魔咒”却被一个远嫁高唐县的潍坊姑娘打破了。
她就是孙浩卿,山东政法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潍坊寒亭人。嫁给高唐县90后小伙周克胜后,她把家乡潍坊的种姜技术带到了鲁西北。今年,她在高唐县周庄村种的大姜亩产保守估计突破一万斤。
孙浩卿和他的先生周克胜在高唐县种出了高产大姜。
孙浩卿打破“魔咒”,并不是只靠一腔热情,而是靠经验+科学。她深知,要想大姜生长得好,需要偏酸性的环境,只要土壤pH值小于5即可。瞅了瞅自家地里的土壤颜色,孙浩卿觉得能种。保险起见,她找来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给自家土壤和水源测PH。经过检测,孙浩卿发现,高唐县周庄村附近的土壤pH值在4.9左右。这意味着,周庄村的环境相当适宜大姜生长,而事实也验证了这一切。
去年,十里八乡的人们听说周家的儿媳妇要在高唐种大姜,于是,纷纷劝她的婆婆说,不要让克胜媳妇再种大姜了,在高唐种大姜,光长草不长姜。孙浩卿不信邪,愣是试着种了两亩大姜。
“去年,我出姜的时候,张庙村、韩庄村、西赵户村的村民都来看呢!大家不相信,高唐的土能长出大姜来。我用八千斤的亩产证明了我自己,也打消了所有人的顾虑。”孙浩卿至今仍旧记得大家惊愕的表情。去年,孙浩卿的两亩大姜给她带来了10万元的收入。
种大姜成了小夫妻的事业。
今年,孙浩卿在高唐县的赵寨子镇、姜店镇种了22亩大姜,眼下丰收在望。10月12日,在赵寨子镇周庄村东部的大田里,老公周克胜拔出几株,每一株上的姜都有巴掌一般大小。姜皮红润,轻轻一掰,“咔嚓”一声,姜汁伴随着脆响迸发出来,姜芯也脆黄明亮。孙浩卿拿起一根姜芽说:“像这一个小姜芽,就能长出拔出来的这么一大片。不光如此,姜够本,姜够本,说的就是新姜收完后,作为母体的老姜还能卖钱。”
“周庄村这片地今年亩产预计能过万斤。”孙浩卿自信地说。根据自己30余年的潍坊生活经历,孙浩卿分析说,由于之前没种过,光照时间也长,高唐大姜的品质、产量会非常可观。在家乡潍坊,这个时节早晚气温基本低于10℃,已经到了收姜季了。但在高唐,光照时间长,气温还在10度以上,是大姜长的最快最猛的时候,还能再长半个月。这意味着,她在高唐种的大姜,个头还能持续长大,亩产比她500里地之外的娘家预计还能增加千把斤。
高唐县周庄村的大田里,孙浩卿种的大姜喜获丰收。
孙浩卿坦言,种大姜也就是第一年投入大,要买姜种、杆子这些刚需,一亩地成本要1万元。到了第二年,成本就只花在水、电、化肥、薄膜上面,每亩成本最多也就4000块钱,现在是稳赚不赔。高唐县之前没怎么种过姜,所以没有倒茬,也不用换茬,种起来还算好打理。虽然前期投入多,但那些硬件设施,投一次能用十年。等收姜的时候就开始回本,并且一亩地能产十亩地的姜种。
“大姜喜欢大水大肥,只要不是盐碱地,就能种出姜。”
“庄稼地里没难活。有人的地方,就不怕困难。”
“这是一个多元竞争的时代,没有好头脑,如果再不下点力,那可不行。”
这位朴素的潍坊姑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的话句句击中人心。
头顶蓝天,脚踏大地,在这片碧绿的姜地里,孙浩卿表达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其实,高唐对大姜的需求很挺旺盛。我希望将来高唐能实现大姜的自给自足,而不是只能从外面买进来再内部卖出,一来一去,钱都给了中间的流通了。现在高唐能种姜了,就不用出去买了。我也会把我的技术、经验无偿地教给高唐的老百姓。无论谁来学种姜,我都教。”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真真 见习记者 孙甲 通讯员 董哲 娄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