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惠雪烨
通讯员 史发启
行走在莒县库山乡解家河村的路上,清澈见底的河前汪塘,山水相拥的乡村风光,满目葱茏的田园绿植,生机勃勃的业态场景,通畅整洁的硬化路面,勾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乡村振兴图。
谁能想到,几年前的解家河村还是一个黄土飞扬、车马难行的贫困小山村。
“原来路很难走,尤其是村里的‘三大堆’,脏乱差,胡同很多堵成了‘死胡同’。”解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解则江对以前的环境印象深刻。
人居环境的改变,得益于库山乡持续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通过实行网格化管理制度,乡域43个村全部建立健全网格化、街长制管理制度,实现街街有人抓、户户有人管的立体监管格局。分类推进整治工作,依照各村基础和有利条件,打造“村村都有好景色,处处都是好风光”的农村新风貌。
乡村振兴的底色是生态,关键在于产业。借助上级扶植政策和中药材种植的悠久历史,作为莒县“中药材之乡”的库山乡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黄土地里也能产出“金娃娃”,贫困村也能唱响“致富曲”。这是曾作为省级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双泉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改变。
“以前村民都是零散种植,药材贩子嫌我们散户没有规模,大车都不到乡里来,找不到好的销售渠道,药材再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大家伙收入也上不去。”库山乡双泉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军告诉记者。
守着“金丹妙药”,怎么把它变成脱贫的“好药方”?这成了该村党支部一班人苦苦思索的难题。
先做活“土地文章”,让大家伙“抱团取暖”。该村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品质优良、种类丰富的中药材,决定把中药材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发展理念,先后完成了土地流转、谋划中医药材区域布局等工作,形成了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到合作社、再到基地的种植模式。
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撑腰”。为此,村党支部强化与科技院校的合作,引进各类中药材人才、技术,推进中药材品种良品化、种养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产品优质高产化发展。
种植有了规模,质量有了提高,销路也随之迅速打开。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库山与多家药企和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还有多家中医药材收购企业驻扎该乡,实现了家家户户家门口就能销售中药材、家门口就能工作的愿望,库山乡也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双赢。
库山乡的发展是莒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为写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莒县篇章”,莒县提出了“拥河发展”战略,作为推进“四大战略”、全面建成“一强三名”的重要载体,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层面,培树不同类型的样板,培育一批样板村、样板镇、样板园等,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争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近年来,莒县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青龙湖山水林田湖草、招贤曲坊、夏庄浮来青生态园等8大田园综合体,培育桑蚕、大姜、茶叶、蜂蜜、绿芦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把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海右工业园、高端塑料产业园等四大园区作为发展龙头,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从农业到工业,从乡村到城市,处处洋溢着创新抓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莒县大地徐徐铺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