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标题,是一首流传于山东省高密市一带的儿歌,盖因历史上高密市聂家庄盛产泥人。笔者出生于胶东,小的时候在集市上听到“小孩小孩你别哭,咕嘎咕嘎两毛五”的叫卖声,直到这次采访,方知这种能动会叫的泥老虎、泥猴子、小泥人等儿童玩具来自聂家庄。聂家庄泥塑是中国传统泥塑重要流派之一,不仅讲究造型、色彩、笔墨等美术元素,更主要的是会动、会叫、会斗趣。2006年,聂家庄泥塑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清道光元年《聂氏族谱》记载,聂家庄聂氏祖上河北,明末年间聂家庄祖先聂成富迁高密立庄,初创了聂家庄泥塑。聂家庄一带土质独特,水合成泥,易于成形,干后不裂。聂成富发明了用黏土做外壳、内装焰火花药的一种烟花。泥巴外壳成了最初的聂家庄泥塑。之后的岁月里,泥巴壳逐步演变成老虎、猴子、小狗等动物形象,并涂上色彩,开始摆脱烟花功能,向少儿玩具演变。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聂家庄人把泥塑分为前后两段,中间装上苇哨,挤拉时空气推动苇哨发出响亮的叫声,开启了有声泥玩具的历史。清光绪年间,聂家庄泥塑走向成熟,并研制出模具,使泥塑作坊化,出现了“家家户户捏泥人”、销遍半个中国的盛景。
村里的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前,在缺食少衣的年代,泥塑是聂家庄村民谋生的主要手段,谁也没有想到捏泥人还是一项民间艺术,更别说成为今天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那时,全村80%的农户从事这项手艺。一个普通农户,一年农闲里生产的泥玩具,能换来三五十元斗的粮食(一元斗大约盛五六十斤粮食)。这在当时可是一笔极可观收入。改革开放后,农民谋生的手段越来越广,少有年轻人再加入这个传统手艺行业。
近几十年来,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聂家庄泥塑的保护和传承,多次组织民间艺人赴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和出国展出、演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泥人正式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溃产保护名录,当地投资建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泥塑产业园,使聂家庄泥塑再次焕发活力,成为闻名中外的民间艺术品。
聂臣希、聂鹏父子,是聂家庄泥人最具代表性的传承家庭。父亲聂臣希今年56岁,从事泥塑40多年,是聂家庄泥塑第21代传人,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40多年坚持聂家泥塑的继承、保护和发展,被授予“山东省十大模范非遗传承人”荣誉称号。
如今,聂家庄从事泥塑的艺人,平均年龄已经60多岁,聂臣希在村中已算是最年轻的艺人了,他非常担心自己老了没有年轻人把这项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好在儿子聂鹏有志传承这项事业。聂鹏出生于1990年,16岁从父学习泥塑技艺,现已成为这项国家非遗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还被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聘为兼职教授或校外辅导员。父子俩成立的高密市红高粱民俗文化有限公司,被山东省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通讯员栾利(杰文/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