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禹城市的特色食品,麦香园的馒头特别受市场的青睐。来自北纬37度的小麦、“三醒三发、八道压面”的工艺、从基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这些因素让小小的面团每年创造出千万元的产值,帮助百余位农民就业。
来到麦香园食品有限公司,一走进生产车间,就可闻到馒头刚出锅的麦香味。从面粉、面饼、面团到馒头,一条日加工150袋面粉的生产线只有3个工人。每天,各式各样的馒头从这里生产出来,通过连锁商超发往全国各地,不仅有我们常吃的大白馒头,还有彩色馒头、茯苓馒头、桑叶馒头等,共38个种类的馒头。
公司总经理邵燕将馒头做到了极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馒头姐”。她从1999年开始创业,最初只有一个馒头作坊,如今,她生产的馒头最高日销 5万斤,获得了绿色认证,销往全国。
麦香园是如何从一家小作坊发展成如今规模?“蒸出好馒头,面粉是关键。”邵燕说,禹城市地处北纬37度,是优质小麦生长的“黄金纬度”,这里产出的小麦面筋度高,蛋白质含量高,做出来的面粉粉晶时间长,而用这样的面粉做出来的馒头,味道自然不错。有了好的原材料,邵燕又花了两年时间钻研馒头的制作工艺,自创了“三醒三发、八道压面”的工艺,还申请了专利,馒头不仅劲道,还富有弹性。“看,好馒头的标准是什么,把馒头放手心里,用力抓成一个小球,松开手,它还是能反弹回来。”邵燕说。
麦好、面好、馒头好,但产品的知名度却不高,没有一个响亮的品牌。邵燕注册了“麦香园”商标,借着“齐鲁粮油”“德州味”等公共品牌打造,将自己的品牌包装宣传出去,生意也越来越好。
随着馒头产业做大做强,企业也承担起了社会责任,2017年,公司与禹城市13个村党支部合作,流转土地万余亩,成立了麦香公社联合体,发展小麦标准化种植,统一购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从一粒小麦开始,建设集小麦种植、食品加工、销售推广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了从基地到餐桌的主食供应链。去年,麦香园与中科院、南农大、江南大学中化集团等合作,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室,实现了线上平台、线下渠道同时开拓,麦香园馒头越卖越好,品牌越叫越响。同时,基地为百余位农民提供了工作岗位。
去年2月,听说山东医疗队在抗疫前线吃不惯米饭,想念家乡的大馒头,麦香园捐赠了17万个馒头。今年,河南洪涝灾害,麦香园又向卫辉市捐赠了1.5万个馒头、300个锅饼,组织募捐价值30余万元的物资。邵燕说:“我们是小人物,如果能实实在在把馒头做好,就是为国家做了贡献。”
□本报记者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