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毛鑫鑫
盛夏时节,走进莘县十八里铺镇苏堂村,一座座大棚鳞次栉比,棚内蔬菜长势喜人,村民正忙着采摘、装箱和搬运,一派繁忙的景象。这里的蔬菜年总收入达到36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多元。村民们都说:“多亏有个好支部,带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20世纪90年代,苏堂村曾是一个贫困村,村内虽说有几座蔬菜大棚,但标准低、分散无序,形不成规模,蔬菜产量和品质上不去,农民增收困难较大。2002年成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刘增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些问题单靠一家一户是解决不了的,必须得靠党支部领着干!”刘增民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多次到寿光等地考察先进的种植技术,确定了大棚基地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子。
2009年,在村党支部带领下,采取党员干部带头、班子成员分包农户等措施,广泛发动群众,通过“反租倒包”的形式流转土地400余亩,建设高标准冬暖式大棚96座。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完善了棚区水电等基础设施,建成了一处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了村党支部定下的全村群众人均增收万元的目标。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苏堂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走出去”外出参观学习,不断扩大本村产业规模,提高蔬菜品质。而今,现代农业示范区面积已经达到1000余亩,建起高标准冬暖式大棚800多座。村里还建立起村蔬菜交易市场一处,并建成面积达200平方米的电商服务中心,设置集直播带货、平台销售于一体的多功能工位16个,畅通蔬菜交易渠道,打造“苏堂品牌”。
不仅是蔬菜产业,2017年,苏堂村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建设了葡萄采摘棚、进村林果采摘区和苏堂种苗智慧工厂,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村集体增收达20多万元。2018年,苏堂村党支部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美丽苏堂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优化整合村里资源,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绿化景观带、新型住宅区、传统风貌乡愁记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林果采摘区、湿地公园景观区……近年来,苏堂村在“一带五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水、电、路、灯、网等基础设施,修建了整村下水道,实现了整村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