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磊 本报通讯员 王克军 牛可伟
高青县作为农业大县,小麦种植面积达到64.1万亩,每年夏收都是一场“大会战”。
“老话说得好,夏收有五忙,割打晒运藏,哪一步走不好都要损耗减产。”种了30多年庄稼,52岁的翟兴山深知“麦子收到手里才算钱”的道理,前些年为了实现增产保收,让老翟伤透了脑筋。
今年夏收,翟兴山因为手里的三件“宝贝”,没有了往年的担忧。
有良种才能有高产。翟兴山向我们展示着手里刚刚收获的小麦,粒粒圆润饱满,和普通小麦一比个头明显大了不少。翟兴山得意洋洋地说:“这是我们的小麦新品种,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一亩地能打粮食1400多斤,产量比去年增加了10%。”
这些年,老翟一直在寻找良种良技的路上四处奔波,哪里小麦产量高,他就去哪里学技术、求麦种,时间久了他自己也成了半个“乡土专家”。“以前大都是道听途说,很多时候去了都是扑个空,现在有了手机信息就可靠多了,哪里产量高一搜就出来,每次出去都能有收获。”翟兴山说。
“割晒”环节一直是粮食损耗的“重灾区”,在老翟看来,实现颗粒归仓必须在“割晒”设备上下功夫。“想把粮食攥在手里没有这样的大型设备可不行,我家种地200多亩,小设备老是收不干净,损耗严重。”老翟指着一台大型收割机说,“小麦一旦倒伏,小机器很难处理,浪费不可避免。现在有了这个大家伙,拨禾轮一转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收得好更要晒得好,如果还用“铺地毯”方式晾晒,费时费力还容易造成损耗,万一碰上连阴天,那粮食就只能盖在棚里等发霉。今年,老翟的“晒粮神器”立了大功,“这台机器一天可以烘干50多吨粮食,自动化运行、低温烘干,不受天气影响,不破坏粮食活性,不产生损耗,保证收成不打折扣”。有了大型烘干机的帮助,老翟家的200多亩小麦不到3天就完成烘干,粮食直接装车出售,将损耗降到了最低。
用上高科技,种地不下力。按照翟兴山的说法,如今种地也成了一门技术活儿,要知道什么是选育良种、要学习无人机作业、要实现水肥一体化。这些以前听都没听过的“新词”,这些年都陆续走进了现实。良种、良技、新农人,科技的力量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为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
“时代不一样了,老百姓种粮也得换换脑子,听说一些地方已经用上了无人收割机,成本低、效率高、损耗小,这是一个新方向,将来我们也要引进。”翟兴山捻了捻手中的麦穗,看着落在手心里饱满的麦粒,嘴角高高扬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