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山东省昌邑市卜庄镇白衣庙村,道路两侧数十个温室无公害蔬菜大棚格外醒目,棚内种植的西红柿、辣椒、黄瓜、猕猴桃、葡萄等精品水果蔬菜生机盎然,映照出种植户的满面春风。白衣庙村的温室蔬菜大棚项目是2018年通过借助上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与农业研发中心、知名蔬菜生产集团合作建立的产业扶贫项目,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无公害种植,产品供不应求,村里的贫困户借助项目走上了致富道路。
近年来,昌邑市根据上级关于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安排,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人制宜,以务实的举措、严实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走出了一条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的“昌邑路径”。
勠力同心保落实
党员干部齐上阵,群众脱贫不掉队。昌邑市按照“部门联动、一体作战、合力攻坚”的原则,充分发动全市党员干部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体现党员干部的价值和担当。
作战必先强兵。“我们按照帮扶责任人必须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编党员干部、包靠帮扶对象不超过5户的原则,全市共配备帮扶责任人1002名,实现了已脱贫享受政策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同时,为全市690个村配备包村干部449名,为产业扶贫项目配备包靠责任人98名。”昌邑市扶贫办主任卢兴亮说。
解难题首先要抓重点,该市为1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面派驻第一书记。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全市51名第一书记共协调落实帮扶资金3000余万元,办实事好事300余件,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进度。
深入推进党员管理项目化、群众管理网格化、各类组织管理功能化“三化”融合模式,将全市1.7万余名农村党员、2.1万名网格员和3100多个村级组织凝聚起来,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同时,组织2603名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定期联系走访,帮助解决困难问题,提高了贫困群众满意度。
此外还充分发挥“昌邑义工”等公益组织作用。持续开展“金晖助老—青春扶贫志愿者行动”,累计结对帮扶400名建档立卡老人,开展各类帮扶活动700余次,极大提升了结对贫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政策扶持促提升
昌邑市严格落实上级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建立农村危房改造动态保障机制,成立10个工作检查组,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安全进行逐一排查。仅2020年就投入1556万元对全市建档立卡享受政策贫困户、即时帮扶户、档外低保五保户“拉网式”全面检查,对2015户贫困户家居环境进行了改善提升。
鳏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养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昌邑采取财政兜底的方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代缴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2016年至今,共代缴保险费286.42万元。截至目前,60周岁以上贫困人口领取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达到7315人。
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户奔小康。精准筛选劳动年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落实就业培训扶贫政策,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岗位推荐、就业援助等公共服务。2016年以来,共为211名贫困劳动力开展了就业技能培训,累计帮扶528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增收。用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政策,2017年以来共开发公益性岗位60个,全部用于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共发放扶贫公益性岗位两项补贴32万余元。
产业支撑强发展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围绕贫困户增收脱贫为核心,昌邑市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统筹省市县三级资金2829万元,建成38个产业扶贫项目,为贫困村、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离不开创新,必须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通过率先在全国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成立的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作为成员加入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率先将建档立卡脱贫享受政策贫困户作为成员加入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做到‘二次分红’、多重保障、持续增收,让贫困群体在过上小康生活后,向更高富裕水平迈进。”昌邑市北孟镇党委书记刘广杰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昌邑市探索实施多种扶贫模式,因地施策,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提升项目收益,保证脱贫攻坚成效。饮马镇博陆文化旅游产业扶贫项目,采取“公司+文化旅游+贫困户”产业带动模式。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利益联结”的工作思路,有效利用扶贫资金在历史文化景点打造扶贫项目,采取租赁方式交由文化旅游公司进行经营管理,能够实现不低于8%的稳定年收益。同时,贫困群众还可以在文化旅游项目中打工,进一步增加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