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磨上流琼液,煮月铛中滚雪花。瓦罐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如此优美的诗句,描写的就是豆腐。作为一种传统美食,豆腐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如今,豆腐的制作方式多种多样,口味越来越多。日前,记者了解到,田柳镇邢姚二村有一家“夫妻豆腐坊”,10多年来,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豆腐,品质过硬,口味纯正,赢得了大批“粉丝”的喜爱。
坚守传统工艺10多年 “老豆腐”打出“新品牌”
到田柳邢姚集市问起哪家豆腐好吃,村里老人们都会告诉你“永玺家的很不赖”。“喜上眉梢炼琼浆,豆发淮南传城巷。缘深贵客若宾朋,邢姚街中店家忙。”此前,一位爱好诗词的顾客还专门给刘永玺写了一首小诗,表达对永玺豆腐的喜爱。对于大家的夸赞,刘永玺的回应很实在:“豆腐好吃不好吃,一是看手艺,二要看‘良心’,咱不能亏了大伙儿!”
今年45岁的刘永玺说,他学磨豆腐,接班的是姑父的手艺。那年,他21岁,职高刚毕业,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不能闲着,便与姑父开玩笑说,“我跟你学做豆腐吧”。姑父当场表态,“只要你真想学,我就教!”后来,在姑父的指导下,刘永玺花790元买了台磨浆机,学起了豆腐制作,一个冬天下来,赚了1300元。“这可以说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此后两年,每到冬季农闲时,刘永玺就做豆腐补贴家用,收益还算不错。
后来,刘永玺外出打工,做过国营面粉厂职工、餐旅公司厨师等,职业换了多个,但磨豆腐的手艺一直没放下。2003年,为照顾怀孕的妻子和年老的父母,刘永玺辞职回乡,并决定重拾老手艺。这一干就是近20年。
俗话说,“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17年来,刘永玺每天天不亮起床,一头扎进豆腐坊里忙活,虽说起早贪黑、费时费神,可他依然坚持着“匠心制造”,在每一道工序上都精益求精。“以前卖豆腐,要一边骑着车子一边敲着‘梆子’,走街串巷吆喝着卖,一天下来也就卖个两三‘方’。”刘永玺说,现在不一样了,自从他家的豆腐打出了名声,平时在集市上,一二百公斤的豆腐每次都是早早地被抢购一空,很多都是老主顾,并且,镇上一些居民还打听着到家里买。
“卤水豆腐是产量最低的,也是口味最好的,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做卤水豆腐,注重的就是豆腐的口味,保证产品的质量,不去追求高产量、高利润。”刘永玺告诉记者,他家的豆腐之所以好吃,是因为他不仅坚持采用老工艺制作,而且在原材料上讲良心、保质量,比如用最优质的大豆,卤水都是从天津进货。他坚信,“优质的原材料才能生产出最好的豆腐”。
瞄准豆腐产业深加工 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采访中,刘永玺给记者演示了他做豆腐的整个过程。
“浸泡豆子、磨豆子、兑水过滤、煮豆浆、再过滤、点卤水、包扎块、成形,一个环节也不能少。”刘永玺一边将浸泡了十多个小时的黄豆捞出后放进磨浆机,一边向磨浆机注水,白花花的豆浆很快顺着细细的水槽缓缓流入大锅。锅内的生豆浆煮沸舀进水缸后,制作豆腐最关键的“点卤”工作开始。刘永玺将一根与水缸一般长的细木棍,一头垂直钉上小木片,轻轻放入缸内搅动,一边轻轻倒进盐卤,当缸内出现芝麻粒大小的豆花时便停止点卤。将大缸盖上,静等半个小时,待豆浆凝固成豆腐脑状,再把它装入由豆包包裹的豆腐模盒中,盖上木板,压上石头,挤出多余的水分。1个小时后,又白又嫩的豆腐就展现在眼前了。
“去年,我刚上了加工设备,确实省工夫。说起来,这都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帮扶。”刘永玺说,多年来,镇上针对创业人员的贴息贷款政策给了他很大帮助,去年夏天,他在销售淡季去临沂考察后,贷款购进了先进的豆制品设备,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机器虽好,但关键环节还得亲自手工操作。”刘永玺表示,机器代替不了手工,老辈儿传下的手艺一定不能丢下,而且要尽己所能发扬光大。
刘永玺说,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高蛋白低脂肪的豆制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他会一如既往地保证产品质量,学习制作更多的豆制品,为丰富大家的餐桌继续努力。为此,刘永玺在前几年注册了“邢姚街”和“喜豆缘”两个商标,瞄准了豆腐深加工,准备采购设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人吃上高品质的豆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