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文杰
单县张集镇村民王立新自幼残疾,却有一颗顽强拼搏的心,他不向生活妥协,不向命运低头,通过种植香菇,不仅让自己脱了贫,还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王立新的香菇种植大棚时,他正在忙碌着。通过交流,记者了解到,目前,其香菇种植大棚吸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20余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
身残志坚,香菇托起致富梦
41岁的王立新,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落下了终身残疾,他的生活基本上只能依靠政府救济。2016年,经过村委会民主评议,王立新被纳为贫困户。
“因为身体的原因,我不能外出务工,家庭收入很低,生活也比较困难。”王立新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尽管被纳为贫困户,享受国家扶贫政策,他还是想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挣得一份收入。
身体的不便没有阻止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强烈的事业心促使他不断地探索与研究。香菇种植是张集镇重点扶持产业,也是该镇特色种植之一,王立新通过考察与调研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毅然选择了香菇种植,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2019年9月,在张集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王立新通过工商银行“贫困户定向扶贫贷”,贷款人民币11万元。同年,他用这笔钱租赁了菌业基地香菇种植大棚6个。在种植初期,由于不懂种植技术,遇到了很多困难,王立新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翻看了大量书籍,查阅了大量资料,经常学习到深夜,然后再传授给工人实际操作。经过反复改进技术,现在,从雾化、注水、到采菇各个环节,香菇种植技术已非常成熟,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香菇的质量。
经过前期的辛苦劳动,终于迎来了香菇收获的季节。看着大棚中一排排饱满诱人的香菇,王立新激动不已,毕竟自己的辛苦付出没有付之东流,一年的忙碌没有白费。
“原来每月的中残补贴(中重度残疾人发放的补贴金)只能领到二三百元钱,现在这每个菌棒的纯利润就能达到3元钱。”王立新粗略地给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大棚能储存菌棒8500个左右,每个菌棒的纯利润能达到3块钱,也就是说每个大棚的净利润能达到2万多元。
免费传授技术,带领更多贫困户致富
王立新的香菇种植大棚不仅让自己脱了贫,还为更多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在他的影响下,更多百姓找到了致富的方向,纷纷向他学习种植经验和致富模式。为了方便老百姓销售,菌业扶贫基地集中为香菇种植户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更加激发了大家伙儿的种植热情。
张集镇姜庄村贫困户田爱萍说:“我在这儿摘蘑菇。一天就干七八个小时,一个月就是2000多元钱。就我这个年龄,干这个活儿,感觉挺好的。”
王立新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现在采菇的工人都是周边的贫困户,他们家庭收入很低,生活也比较困难。为帮助、引领,我先让他们在这里打工,保证月收入稳定增长,然后再毫无保留地教授种植技术,带动他们致富。”
目前,该基地吸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2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从而达到贫困户脱贫的目标。
王立新注重香菇的种植质量,不断组织技术骨干培训学习,香菇的质量和产量均有大幅度提升,吸引了周边的贫困户和种植户不断前来学习和交流,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王立新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他计划再扩大种植规模,探索新的种植和管理模式,以百倍的信心做大做强香菇产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早日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