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发展,就要鼓励产业化理念种植,打造农业生产要素车间,金郝庄镇立足当地实际,通过拓展思路、拓宽形式,积极抓培养农村支部书记的“头雁工程”、探索实施“归雁行动”充分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动员更多的致富能手、归雁人才加入,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杜洼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突破瓶颈,回引人才,借助扶持政策,使得村级发展驶入“快车道”。
王立星,杜洼村人,今年28岁,初中毕业后,聪明能干的他没有急于进厂房打工,而是依托金郝庄镇“棉纺之乡”产业优势,往外销售棉纱,一步一步克服挫折和困难不断打拼,他的沉稳、诚信逐渐在南通棉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金郝庄镇70%的纱量通过他销售到江苏南通和广州等地,并且和临清三和、松林镇一些纱厂有业务往来,一年销售量上万吨,年销售额2个亿,在江苏南通有固定的门市和贸易公司。小有成就的王立星并没有满足现在的成绩,他喜欢自己长大的地方,热爱农村的土地,把回乡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新目标。
2020年4月,临清《星基菌业专业合作社》落户杜洼村,合作社的理事长和监事长正是王立星和杜洼村的党支部书记王保栋,原来,王立星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后,回乡探家从“乡贤联谊会”上,正赶上王书记在乡贤会上“拉拢人才”返乡创业,经过一番了解,看到家乡对兴村产业的渴望,更坚定了王立星在家乡开创事业的决心和信心,王立星和王书记一拍即合,立即着手对当地产业的分析调查,杜洼村杨保雨创办的清源正本桑黄种植公司发展势头向好,在新型控温棚里,通过人工驯化在古桑树仿生繁殖成功野生桑黄,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经过多次和杨保雨的交流和取经,合作社规划形成产、加、销的养殖产业链,合作社与清源正本桑黄种植公司合作进行桑黄育种、繁育培养,建造技术领先、科学管理的特色产业。
合作社成立以来,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土地流转,杜洼村农户向来守地思想严重。王保栋接连召集村民代表、党员会议统一思想,研究措施方案,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落实土地流转,在全体党员会上,31名党员一致通过支持办社,7名两委干部个个表决心,把合作社看作是富民兴村的“阳光道”,村里的老党员杨荣顺说:“这么多年召开过无数次党员会,这次会议是大家心最齐,声音最响,最振奋人心的一次会议,没想到大家的思想转变这么快,这说明党员的政治觉悟是就是高”。在土地流转现场,王书记和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做工作,遇到特别是牵扯到树木、沟边等复杂问题,王书记铺下身子、感情真挚用诚心打动农户,经过五天的连续作战,45.6亩土地农户全部同意流转,接着签协议、付租金,顺利完成流转手续。正当支部为集体投入资金犯愁时,又一项好政策落到基层,党中央为了扶持农村村集体壮大集体经济,有在建项目的可以申请50万扶持资金作为集体固定资产投入,在上级组织部门和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杜洼村顺利申请到中央扶持资金50万。实现集体经济从“零”到“有”的突破。
王立星也没闲着,立即着手筹集资金300万,规划厂房、采集物料,经过考虑,虽然合作社投资项目是经过考察的,但运营起来有太多的不可控性,为了不让村集体吃亏,王立星主动要求和集体签订最低保障收入合同,经过核算,其中150万用于建标准化净化室和菌包生产车间15000平方米,100万作为购置菌种、培育、生产的费用以及流动资金。中央扶持资金50万用于建设出菇房10栋共3000平方米,属于杜洼村集体固定资产。利益分配按股份分红。杜洼村集体建设出菇房10栋共3000平方米(50万项目资金),按固定资产入股分红,合作社无论盈亏,村集体保底收入固定资产的8%,即保底收入为4万,收益低于8%时由项目公司付集体4万,收益高于8%时,按实际收益给集体分红。合作社另外规定,贫困户和本村村民优先到合作社务工,建社以来,先后有30多名村民有了务工收入,等菌棚建起来能带动上百名群众就业增收。
乡村振兴基础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也离不开“头雁”、“归雁”人才,杜洼村在“双星”联手,“双雁”带动的情况下,抓住时代发展机遇,立足实际,为集体创收,村民致富带来了美好生活希望。金郝庄镇将建立和完善管理考核、选拔任用等长效机制,为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探索“头雁”变“群雁”、“归雁”变“留雁”的新路。 |